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杨芳 谢梦冰
10月19日,《文史研究中的大运河: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主题讲座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成功举行。活动特邀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司马一民担任主讲,带领观众从文史视角重温运河文明的脉络与温度。
讲座伊始,司马老师就用史实研究厘清了一个常见误解:京杭大运河并非隋炀帝“一时兴起”的工程,而是像今天的“系统升级”一样,整合了春秋邗沟、战国鸿沟等历代智慧,最终连成的一条“南北大动脉”。他感慨,可惜史书只记帝王,无数无名工匠的智慧就此湮没,“就像建造赵州桥的李春,留名者少之又少。” 司马老师将运河比作“古代高铁”,认为它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是政令传达、文化交融的文明动脉。
在讲述运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时,司马老师以生动的历史细节与文人故事,勾勒出运河对沿线城市命运的深远影响,引无数观众赞叹。他谈到,扬州因运河而从区域城镇跃升为唐代的繁华都会,李白“散金三十万”的豪爽与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皆是其盛世繁华的见证。苏州则凭借运河滋养,奠定了“水巷小桥多”的城市肌理,并孕育了昆曲、评弹等艺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贤太守更因政绩卓著而被百姓共立“三贤堂”感念。
对于杭州,司马老师指出,运河的贯通使其从区域城市跃升为“东南第一州”,南宋时期更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他特别结合杭州本土遗产,如寓意“拱手迎宸”的拱宸桥、承载“以仁致富,和则义达”理念的富义仓,将运河的历史叙事与杭州的城市记忆紧密相连。
谈及文人墨客的“运河朋友圈”,司马老师巧妙地将古代文人诗作比作“历史的打卡记录”。他娓娓道来白居易如何沿运河南下就任杭州刺史,并在《舟中晚起》一诗中流露其闲适与期待;苏东坡又如何多次通过运河往返杭州,在诗词中留下行程的印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成为后人追溯运河往昔繁华与功能的生动窗口。
在讲座尾声,司马一民将目光投向当下。他指出,如今运河两岸的游步道已基本贯通,“走运”这一富含吉意的活动已成为市民亲近运河的新风尚。他强调,大运河不仅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更是一条持续流淌、活在当下的文化长河。
本次讲座是一场知识的普及,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唤醒。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展示平台,通过系列“运河文化讲堂”履行其社会教育职能、推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成功地将学术资源转化为公众共享的文化滋养,有力地推动了大运河文化从历史走向现代,从专业研究走向大众认知,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续写千年运河的时代新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