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和0,是印度人的一大发明。在笔者看来,这一发明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没有如此好用的数字,近代欧洲的数学成就可能要大大推迟或根本无法达到如此高度,而以数学为基础的各种学科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从原创意义及对人类社会的开创性贡献而言,单凭一个阿拉伯数字,就足以碾压所谓的si大发明了。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是古代印度人在纯精神-思考领域所取得的众多辉煌成就之一,也是对古印度人持之以恒不断思考的“奖赏”。在这方面,古印度人甚至不在古希腊人之下,2000多年前的波利尼语法,就已堪称人类史上最早,但绝不是最粗糙(甚至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都精妙无比)的语法学和逻辑学;即是开端,也是高峰;即便在希腊世界,也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产物,而印度宗教发展出的一系列精神思索,也持续影响着整个东半球,尽管总是被阉割、被误解,但也无法遮掩其耀眼的光芒。
正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古印度人可能从一个高度发达的古文明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摩诃婆罗多中的众神大战也被认为可能是某场史前核大战,消失的印度版亚特兰蒂斯文明,则留下了些许宝贵的知识遗产,供后人“沉思冥想”。
在笔者看来,印度人吃亏也吃亏在这,他们过于重视纯精神的研究和思考,过于忽视或蔑视此岸的物质世界,以至于众多智识成果无法“落地”和“转化”,阻碍了古印度社会的总体发展。
说回阿拉伯数字,其雏形大概出现在三世纪的古印度,经印度天文学在中古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最终来到欧洲。在数百年的传播和研究过程中,阿拉伯数字才最终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
从3世纪印度发明雏形,到11世纪之后在欧洲普遍使用,大半个旧世界都接触并大规模使用起了这种极为简单有效的计数体系,该体系也许在7-8世纪随佛教徒,之后则在元朝时随穆斯林进入中国,但据说因为中国有“方便”的算筹体系,所以基本没有使用。随后利玛窦等传教士再次带入了更方便的阿拉伯数字体系,同样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直到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革”时,此一数字体系,才真正在远东大部(日本说不定更早)生根发芽,并沿用至今。
这一情况,至少说明了以下2个重大问题:
1、远东在古代始终游离于旧大陆主流文明之外,阿拉伯数字由印度向西传播,仍是以东地中海地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并在西方得到进一步改进并最终定型(包括莱布尼茨、笛卡尔等人设计的一系列符号系统)的传统路径,远东一如既往的被排斥在这一进程之外。
2、中国古代数学显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先进伟大”,没有阿拉伯数字,或者不需要阿拉伯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该地的数学水平较低,原始而复杂的计数体系并未不敷使用。徐光启等人从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则是古希腊—也就是将近2000多年前的产物,不需要阿拉伯数字也在情理之中。很难想象现代人还能使用古中国的数字体系来研究高等数学问题,更遑论更高端的数学研究了。
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真的应了那句话:用了都说好,越用越好用。所谓中国古代有个“方便”体系所以不需要用阿拉伯数字的说法实质上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闭塞&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