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10月,北京最火的打卡地,必然是故宫。
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特展,从195万件馆藏文物中遴选200件参展。
展览消息一出,引来全国文博爱好者瞩目。
第一个展期已经过去,社交平台上的话题除了“晒国宝”,还有“晒长队”:参观现场大排长龙,短则4、5个小时,长则超过9个小时,网友直呼“遭不住”。
根据游客反馈观展体验不佳的情况,故宫紧急优化了排队流程,又延后了闭馆时间,做出一系列调整,排队时长有所缓解。
但热门展品能“围观”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分钟,许多还在观望的游客应该还在纠结:付出大半天时间,换来和国宝的几分钟近距离接触,到底值不值?
01
“排队几小时,看展2分钟”
到底值不值?
其实,现在技术手段先进,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找到文物的高清照片和复制品。
但是,现场目睹真品带来的冲击力和价值感,是复制品给不了的。
更关键的是,有些国宝,看一眼,少一眼。
故宫博物院对文物有严格的保护性规定,其中珍贵的“一级品”书画文物每展出1个月,必须休眠至少3年,以减少光照、湿度等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比如,此次亮相的《清明上河图》已经与大众阔别10年,下一次见面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图源:小红书@Miss Z
回想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全卷展出,午门也曾迎来同样的盛况。2个世纪以来,这幅900岁高龄的传奇名画,仅公开展出过4次。
2017年北京故宫千里江山展排队现场
想象一下,这些历朝历代的艺术珍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千年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如今我们能与古人共赏,与文明对话。
而在现场两三分钟的价值,还是取决于观展者自身投入的理解与思考。
同样一件展品,在有心人眼中是浩瀚历史的索引,对匆匆过客而言只是件老古董。
要想把与国宝短短的一次邂逅发挥到极致,需要我们在观展前,就提前做好功课。
02
让奔赴物超所值,
需要日积月累
除了在出发前提前了解官方导览之外,平时的积累也很重要。如果有读杂志的习惯,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展览中的文物。
一本好杂志带给我们的,是知识和审美的持续输入,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
尤其是想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没有点“底子”,走马观花一次,逛展的性价比极低。
用这次故宫特展举个例子,步入故宫百年展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套“清代掐丝珐琅太平有象”。
它或许不如其他明星展品惊艳,却是故宫博物院历史的见证者。
作为首批拥有“身份证”的文物之一,它标志着紫禁城从帝王宫藏,正式转变为全民所有的博物院珍藏。这套器物,本身就是展览的序章。
其工艺“掐丝珐琅”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景泰蓝。
图源:《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
景泰蓝起源于宋,发展于明,至清代康熙年间被钦定为宫廷艺术。无论是典雅的造型,还是富丽堂皇的色彩,都彰显着皇家气度与时代审美的巅峰。
景泰蓝外表上的光泽感看上去和瓷器有点像,但如果读过今年的《锋绘》5月刊,就会了解景泰蓝和瓷器的最大区别,就在它们的制作工艺上。
景泰蓝大多采用铜胎,需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8大工序,108个小工序,制作过程相较瓷器更为复杂,有“传统工艺美学巅峰”之称。
其中最核心的工艺,就是“点蓝”。
“蓝”泛指所有颜色的珐琅釉料,点蓝时,工匠需要将特殊的珐琅釉料用滴管贴附于铜胎表面,就像传统绘画中的着色。这一步骤极其精细,稍有误差,都会影响整件作品的色彩呈现。
景泰蓝点蓝。图源:央视《探索·发现》节目
而凑近看这套展品,你还能看到掐丝珐琅最具代表性的装饰花纹——“缠枝莲花纹”。
如果你在《锋绘》上读过景泰蓝篇的故事,一定会对这种标志性的花纹有深刻的印象:莲花造型逼真,枝条舒展弯曲,连绵不绝。各色釉料填充其间,既有灵动的美感,又寓意着生生不息、富贵绵延。
再比如,有网友在现场观摩过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后,发出感慨“原来《清明上河图》的色彩也这么美!”
图源:小红书@痴痴
纸寿千年,绢保八百。绢本《清明上河图》从诞生至今,已有约925年。
为什么历经千年风霜,《清明上河图》的色彩仍然肉眼可辨?
这是因为古人使用的国画颜料是取材于大自然的纯天然颜料,来自植物、矿物的天然颜色,能保持千年不变。
颜料及其取材的矿石。图源:现代快报+
这种传统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如今传承人寥寥无几。但古画修复必须使用传统国画颜料,故宫博物院修复《清明上河图》用的颜料就是从庆年堂采购的。
庆年堂制作的传统国画颜料。图源:央视《人物·故事》
仇庆年年轻时曾师从姜思序堂,是传统中国画颜料工艺嫡系传人。姜思序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颜料作坊之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仇庆年20岁时的工作照。
这种颜料究竟有什么特别?在今年的《锋绘》杂志中也有介绍:利用孔雀石、蓝铜矿等原材料制作的颜料持久度高、遮盖力强,使用时兑胶调和,颜色牢牢地扒在画布上,只要矿物不褪色,古画的色彩就可保持鲜妍。
传统矿物颜料的制作步骤被高度凝练成了成语“淘澄飞跌”,从大自然中借来的颜色,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道法自然的高级审美品位。
读杂志对审美最大的滋养,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搭建起一个“美”的坐标系。
带着这些积累起来的文化与艺术常识进入博物馆,我们将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能穿越时空,与文物进行一次关于技艺、美学与精神的对话。
让每一次奔赴,都能物超所值。
03
大人孩子都爱惨的艺术寻宝指南
上面所介绍的文博知识,来自《锋绘》2025年最新原创连载:“非遗寻宝记”系列故事。
这是一套大人、孩子都会爱惨的艺术寻宝指南,也是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品质之选。
“非遗寻宝记”为4~8岁孩子量身打造,杂志全年23期,每期介绍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带孩子探秘中国大美艺术瑰宝、了解多彩艺术形式,体会生活中的美。
集结强大的创作团队,由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非遗专家杜莹老师担任非遗顾问,伦敦艺术大学硕士、儿童艺术工作室主理人郭雨晴作为艺术指导,王天宁、慈琪、蒋佳宁等儿童文学作家共同创作,将博物馆里的非遗,变成孩子手中生动活泼的绘本故事。
无论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无基础、有没有接触过非遗方面的内容,《锋绘》的故事都能让孩子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建立起系统的审美认知。
讲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故事带孩子乘坐神奇的奶酪飞船穿越时空,来到三百多年前的江苏苏州,到“姜思序堂”门口和古人一起拜访姜先生,寻访珍贵的国画颜料。
用孩子能感知的语言,来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传统国画颜料就像跟大自然借颜色,藤黄是向藤黄树借来的黄色,蛤白是向蛤蜊壳借来的白色,朱砂是向辰砂借来的红色……中国传统色的来历就藏在它们的名字里。”
讲北京景泰蓝,故事中让一只景泰蓝花瓶“活”了过来,从它的修复过程切入,孩子可以在送景泰蓝花瓶回家的过程中,感受文物修复的工匠精神。
故事的插图和文字配合默契,从一只景泰蓝花瓶的春、夏、秋、冬,带孩子体会人与器物之间诚挚的依赖和热爱,“物因人贵,人因物雅”。
没有生硬的知识灌输,只有平实童趣的表达,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将跟随故事的主角小怪兽乌拉拉开启一场场寻美的旅程。
这一切,都为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主动走进博物馆、接触美的艺术,做好了最动人的铺垫。
04
不只是非遗,
更是一堂历史、文化、科学课
非遗包罗万象,非遗美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拆掉学科的围墙,让孩子在对美的认知中,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先来看一看杂志的非遗选题,既有多种艺术形式如英歌舞、黄梅戏、侗族大歌,也有深入生活的成都糖画、桦树皮工艺品等生活艺术,还有与新课标接轨的传统文化精华如华县皮影戏、端午赛龙舟等等。
23个非遗项目涵盖200+人文科普知识点,横跨多个学科和领域,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讲【千姿百态中国桥】,介绍了绍兴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纺车桥”。
就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传说故事,让孩子了解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讲【中秋守护神】兔儿爷,顺带给孩子科普了传统节日知识:
古今中秋节的过法有什么不同?祭月习俗如何由来?为什么要“拜兔儿爷”?
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瑞兽的吉祥寓意:麒麟、梅花鹿、白象分别寄托了怎样的祝福。
介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时,甚至还引入了冬奥会的现代体育场馆“雪飞燕”。
读完故事孩子会明白,现代建筑中有许多借鉴传统“干栏式房屋”的设计灵感,在地势复杂的山地和河流也能建起结实的房子。
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探索,了解中国古老建筑智慧——木结构建筑的榫卯技艺。
感受与自然结合、依山傍水的中式建筑美学。
讲山东特色传统美术非遗项目葫芦雕刻,就从葫芦的自然生长过程,讲到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葫芦艺术。
还能潜移默化get物理知识:葫芦蝈蝈笼内对声音产生共鸣作用,能让蝈蝈的叫声更空灵悦耳。
读完故事,还有配套的互动游戏鼓励孩子细心观察大自然中植物果实的颜色变化。
每个月2期,带给孩子的是持续的审美输入和视野提升。
到北国雪乡欣赏鹤舞,到青藏高原感受轮子秋带来的丰收喜悦……
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过一次“三月三”,到云南邂逅绿孔雀跳一次“孔雀舞”,到剧院里观看《五星出东方》歌舞剧……
在绘本中,走遍大江南北,感受文化和艺术的碰撞,提升审美品位,完成跨学科全面认知启蒙。
05
120+美育游戏,
实用家庭美育灵感库
“纸上得来终觉浅”,读完故事,孩子心中一定会对非遗产生好奇,脑子里冒出许多新点子想要尝试。
答题闯关、找不同、涂颜色、连一连、圈一圈……孩子将在故事后的游戏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
《锋绘》杂志根据儿童美育核心素养谱系,系统设计游戏任务目标,包含色彩原理、色彩搭配、色彩运用、创意表达等多个进阶维度,带孩子逐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色彩、线条、肌理,练出发现美的眼睛。
在《非遗艺创》栏目中,孩子可以做手工、玩色彩,体验不一样的美术课!
用葫芦能制作多彩创意手工
《锋绘》读者创意作品。 周乐陶 4岁半
纸条挑战创意编织画
《锋绘》读者创意作品。 @小可乐的艺术启蒙
制作动物纸偶体验戏剧情绪
《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色彩魅力
用吹塑纸就能在家完成的石桥创意版画
06
海量精美绘本,
审美提升看得见
除了上述传统文化非遗故事外,杂志中还有更多类型的绘本故事,涵盖家长朋友们呼声很高的:社会交往、习惯养成、情绪管理、传统文化等儿童成长中的重要领域。
故事原版引进法国巴亚出版集团荣誉出品的绘本期刊Histoires pourles petits精华内容,欧洲极具影响力的出版品牌,国际童书奖得主的原创绘本。原版书全球畅销20余年,有全球超过100万读者。
引进的绘本故事中不乏大师之作,比如社交媒体上爆火的英国插画师Justin Worsley作品,他的作品以童趣、可爱受到千万网友的喜爱和学习;
还有韩国治愈系绘本创作者Sejung Kim,作品温暖动人,色彩柔和,每一幅画都仿佛能让人回到童年:
国内插画师执笔的作品也连续获得4项国际插画大奖,包括业内含金量超高的:iJungle插画大赛、日本JIA插画奖、CIB9插画双年展、美国3X3插画奖。
绘本杂志就像是一座移动的美术馆,许多对审美有要求的家长都对它相见恨晚,说这本杂志让他们度过了高质量的亲子时间。大量精美童趣的插画吸引住了孩子好奇的目光,赋予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一种创造美的生命力。
双11年订好礼:
可以随时收听每期的故事音频和线上资源,500+线上故事音频,100+阅读课程,60+互动游戏,解放家长,丰富娃的休闲时间!
活动期间,加赠价值120元的虎鲸奥卡·普吉特湾巨藻林卡牌1套!
也许,你从来没有发现,孩子对色彩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偏好,TA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绚丽多彩;
也许,你不知道经过一点小小的点拨,孩子的画作能这么有灵气,能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也许,你没想到原来从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这么多能提升审美的素材和方法,孩子能用美的眼光认识世界。
这一切,都将在孩子阅读《锋绘》杂志后实现。
//10月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