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大明朝的第一位开国功臣,也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的文臣。他在建立大明帝国时,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大信任。李善长与萧何相似,都深得君主宠信,但与萧何不同的是,李善长更加低调。而且,他所面对的君主朱元璋,比刘邦更有猜忌心,正因如此,李善长才成为朱元璋最依赖的大臣。
作为开国六公爵之首,李善长自然成为了明初的政治重臣,淮西集团的领袖,名副其实的丞相。然而,李善长在权力巅峰时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他因自己是开国功臣,对下属非常苛刻,稍有不满便会把人罢免,这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朱元璋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
就在李善长与朱元璋关系逐渐紧张时,两个关键人物逐渐浮出水面。第一个是刘伯温,明初最杰出的谋士。刘伯温与李善长并无深仇,二人只是在政治立场上有所不同,冲突多因政见不合。一次,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事,被刘伯温所捕,李善长向刘求情。然而,刘伯温刚正不阿,怎会轻易放过他,最终李彬被处决。
李善长因李彬之死愤怒,开始联合淮西集团的其他大臣陷害刘伯温,迫使他辞官归隐。刘伯温在退隐前推荐了杨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杨宪接手后,刘伯温仍在背后策划,使得李善长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李善长意识到,如果继续与浙东集团对抗,必定会处于不利地位,决定推举一个人来作为傀儡。
这个人就是胡惟庸,李善长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希望他能替自己掌权。然而,胡惟庸上台后,李善长很快发现他无法控制这个人,胡惟庸的势力日益壮大,甚至开始有了反叛的念头。李善长心知肚明,胡惟庸若谋反,朱元璋必定不会放过他。虽然李善长与胡惟庸拉开距离,但他的家族中一些不听劝告的子孙却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计划。
最终,胡惟庸的叛乱还未发生就被朱元璋镇压,李善长因未参与其中被暂时饶命。然而,朱元璋的猜忌心越来越强,渐渐容不下曾经的功臣。李善长最终因“与胡惟庸勾结”而被诛三族,尽管李善长手持免死金牌,但朱元璋以“谋反罪”处决了他,李善长的结局也证明了朱元璋的决心——即使是曾经的功臣,也无法免于被清除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