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其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谋略,世人称他为“在世诸葛”。他精通《周易》和八卦,在朱元璋的统一过程中担任着关键的谋士角色。尽管刘伯温为建立大明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明朝统一后,他并未被封为高位,仅授予了“诚意伯”的爵位。 刘伯温的低调和淡泊功名的态度,与他的年龄和聪明才智不无关系。出山时,他已年过五十,对于官位和财富并不贪恋,而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主动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然而,尽管他有心避祸,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61岁时因病去世。 然而,历史上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刘伯温的死并非单纯的病死,而是被胡惟庸所毒死。公元1375年,刘伯温因病卧床休养,胡惟庸奉命探望并带来药物。据说,刘伯温喝下这“良药”后不久便去世。临终前,刘伯温忍着病痛亲自去湖边钓了一大桶鱼,回来后让妻子为他熬了一锅鱼汤。胡惟庸由于心虚未敢动筷,而刘伯温则吃得津津有味。临终时,刘伯温还托付胡惟庸将剩下的鱼装进筐里,交给朱元璋,并特别叮嘱一定要用筐装。
胡惟庸将鱼送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对此十分疑惑。由于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经常使用暗示的方式沟通,这一筐鱼引发了朱元璋的深思,成为他心头的一个谜。 后世对于这筐鱼的解读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是与“分鱼宴”相关的说法。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曾与李善长、徐达、刘伯温、胡惟庸等功臣一起举行过一次分鱼宴,朱元璋亲自为每位大臣夹鱼肉,大家共同吃下一条鱼。值得注意的是,吃了鱼的人最终都没有善终,胡惟庸被满门抄斩,李善长和徐达也死于非命。即便是刘伯温,他的结局也未能逃脱。有人认为,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如同砧板上的鱼,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家族。而鱼的死亡顺序也被看作是预示着那些曾与朱元璋共建大业的人最终会走向不幸。 另一种说法则是,刘伯温通过鱼的隐喻暗示朱元璋关于立储的问题。鱼在狭小的筐中挣扎,最终一些较大的鱼早早死去,而小鱼则活得时间更长。朱元璋从中悟出,未来在京城的皇子们为了争夺继承权,最终会像这些鱼一样走向悲剧。因此,17年后,当太子意外身亡,朱元璋重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时,他回想起刘伯温的鱼,最终选择了性格最为温和的朱允炆作为接班人。这两种解读各有其道理。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中大臣的背叛和权力斗争是常见的,刘伯温的“分鱼宴”象征着这些功臣们的悲惨结局。而另一种解读则认为,作为一位深谙天命和算计的智者,刘伯温通过鱼的象征向朱元璋传递了关于未来王位继承的深刻警示。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刘伯温非凡的智慧和他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