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级审美,还得是咱们老祖宗!有图有真相,不接受反驳
迪丽瓦拉
2025-10-21 11:32:44
0

古人才是设计鬼才!

连成语都不是白叫的,每个词里面都藏着一个文物。

「金戈铁马」

我们都知道是形容战场上的场景,或者是用来描述将士上阵杀敌的英勇。

它最早出自《新五代史·李袭吉传》,本意指金属锻造的兵器。

而其中的「戈」,便是用于钩杀的兵器。

「钟鸣鼎食」

描绘的是贵族奢华宴饮的排场。

其中的「钟」本意是古代乐器。

「三足鼎立」

讲的是三方对立的局势。

其中的「鼎」,在古代是用来煮东西的容器。

「觥筹交错」

说的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喝酒的热闹景象。

其中的「觥」则是古代的酒器。

「不露圭角」

比喻不露才能,藏起锋芒。

其中「圭」就是古代的玉制礼器。

它的名称、大小因为爵位还有用途,各不相同。

约等于身份的象征。

「始作俑者」

通常被熟知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

但最开始它的原义是,最先用俑殉葬的人。

其中的「俑」说的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完璧归赵」

就如字面意思一样,将物品完好的归还。

其中的「壁」就是古代的一个器物。

多数为玉制,少数也有用琉璃制的。

而且,日常用的很多东西,到古人手里,设计的就非常精美。

古人怎么设计日常用品?

酒杯:

用来喝酒的杯子,不同毫升的,叫法都不同。

400毫升的酒杯,称为「觚」。

600毫升的,则称为「觯」。

酒瓶:

在现代,普普通通一个玻璃酒瓶,在古代就是「尊」。

上面通常会绘制兽面纹。

方形的酒瓶,古人称之为「彝」。

分酒器:

酒桌上分酒器,我们都见过。

但它在古代是「觥」。

酒坛:

现代就是简单的圆缸形状。

但到了古代,酒缸是「罍」,风格庄重素雅。

酒坛子则是「瓿」,上面经常以云雷纹、卷云纹做装饰。

取酒器:

它的设计,古代和现代颇为相近。

一种为「斗」,一种是「勺」。

菜板:

我们平时切菜用的菜板,都是长方形的一块木板。

但古人设计的形状很独特。

单看外形,会以为是个凳子。

可实际上,它可以用来切东西,也可以用来放祭祀用的祭品。

被称为「俎」。

舀水瓢:

平平无奇的舀水瓢,在古人那里就是「匜」。

纹饰精美,把手是龙形执鋬,下面有四只兽足。

用法跟现在的水瓢很相似,主要用来洗手。

这在西周、春秋时期是很重要的礼仪。

长者拿着匜给客人浇水洗手。

洗过之后将手擦干,不能甩手上的水,会被视为不礼貌。

温酒器:

温酒器,在古代被称为「斝」。

设计很有特点。

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状。

作为礼器,「斝」的用法很讲究。

《礼记·礼器》曾提到过:“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斝。

蒸锅:

蒸锅现在多是不锈钢的材质。

古代称之为「甗」。

上部称甑,底部有穿孔箅用来通气。

下部为鬲或鼎,用来盛水加热。

两个部分可以分开,也可以放在一起用。

水壶:

古代的水壶叫「盉」。

外形设计上,跟现在的水壶很相近。

但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最开始,「盉」用来盛水,经常跟酒器一起用来调和酒。

后来变成了盥洗用的器具。

擦丝器:

古代称作「礤」。

外形很像勺子,手柄中间有多排乳钉状颗粒,主要用来研磨东西。

前面勺子的部分,里面是镂空的小孔,主要用来收集研磨的汁料。

提壶:

手提水壶,在古代是「卣」。

它设计的形状,除了普通的圆形之后,还有鸟兽形。

看着很精巧。

碗:

古代称为「敦」。

一般都是椭圆形或者圆球状。

由上下两个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钵扣合成的。

上面那部分是盖子,但倒过来也可以用来装吃的。

煮粥锅:

古代的炊具是「鬲」。

最开始是三足支撑,后来为了稳定,变成了四足。

到如今,已经进化没有了。

盆:

古代称为「盘」。

形状跟现在很相近,都是圆形。

用法上略微不同。

需要跟前面说过的「匜」一起用。

承接洗手后的废水。

大碗:

古代叫做「簋」。

虽然用法跟现在一样,都是盛吃的。

但「簋」的等级制度很森严。

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古人怎么设计家具?

木材:

设计这些家具,木材自然少不了。

不同的木材,所用之处都不相同。

文人雅士多爱黄花梨。

皇家常用紫檀木、金丝楠木。

信佛的惯用沉香木。

造船军工,多用铁木。

希望辟邪,一般选用乌木。

盆景用黄杨木。

家里摆的雅器,用鸡翅木。

看奇观,用瘿子木。

这些木材,经过古人精巧的设计,全成了讲究的家具。

各式各样的柜子:

起源三国的中药柜:

一般以红木、樟木为主。

据说最开始是由华佗设计,到明清才逐渐成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中药柜」又叫 “七星斗柜” ,上下七排是药斗,每斗有三格,容量可以装1公斤的药材。

顶部有瓶柜用来存放挥发药,前方匣柜放置常用饮片,形成 “前匣后斗上装瓶” 的立体收纳体系。

宋代开始流行:

书柜:

材质通常以硬木为主,比如紫檀、黄花梨、榉木。

寻常百姓家常用榆木、松木。

早期书柜是用来方便携带书籍的。

明清时期才演变成了固定家具,常与书桌、画桌搭配摆放。

部分书柜会在柜顶增设小柜,用于存放卷轴、笔墨等文房用品,形成 “上小下大” 的稳定结构。

画柜:

因为主要用来放书画,也叫「文人家具」。

传统首选香樟木,它具有的天然香气,可以驱虫防霉。

画柜一般象征着文人的 “雅藏” 文化,常和书画、文房四宝共同构成书房核心空间。

明代:

圆角柜: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榫卯工艺去实现“侧脚”。

从而实现稳固的支撑。

材质大多是黄花梨、大果紫檀,表面髹红漆或保留原木纹理,体现了古人 “天圆地方”的 宇宙观。

因为它的储物功能,可以放置的地方很多。

书房、卧室、厅堂偏区、储藏室或者耳房(偏房)。

方角柜:

它上下垂直,没有侧脚。

四角是用直角榫卯结构,相互拼接在一起。

看着方正又硬朗。

储物空间比圆角柜更大。

一般放在书房、厨房或者储物间、厅堂偏区、卧室。

但不同地位的人用的材质不一样。

皇室贵族用紫檀、红木,表面髹透明漆,凸显木纹。

文人阶层偏好榉木、楠木,少装饰。

民间多用榆木、松木,部分会刷红漆、黑漆防腐。

亮格柜:

因为上半部分没有遮挡的门,所以称为“亮格”。

上层经常用来陈列瓷器、卷轴,下部用来储物。

材质以大红酸枝、黄花梨。

清代流行:

顶箱柜:

明代中期由立柜与顶箱结合而成,清代发展为家庭重器,高2米以上。

底柜收纳衣物被褥,顶箱存放贵重物品,部分设暗格藏文书契约。

柜体常雕龙凤花鸟,嵌螺钿铜饰,体现 “镇宅重器” 地位。

明后期出现的时候,一般用的是黄花梨木。

到了清代,用的基本都是紫檀。

多宝阁:

主要就是用来放古玩玉器的,架格是它的前身。

材质以紫檀、酸枝为主,北方称 “多宝格”,南方叫 “博古架”。

书房、厅堂、卧室或者偏房,都可以摆放。

明清两代:

架格:

架格跟多宝阁类似。

但它的层板规整,更多用于存放书籍或日常物品。

一般放在书房、厨房、储物间、厅堂偏区、卧室。

皇室或书香世家多用黄花梨、紫檀、大红酸枝等硬木。

普通百姓常用榆木、松木、杉木等软木。

闷户橱:

放的都是贵重物品。

一般放在厅堂、卧室,书房。

但有个特殊作用,那就是被当作嫁妆,俗称叫「嫁底」。

桌子也不例外。

功能细分,不同的用途,桌子的设计全然不一样。

商周:

酒桌:

主要用来待客宴饮、日常小酌、雅集品酒” 。

基本放在厅堂、书房、庭院、卧室或者炕边。

设计也是方便喝酒,沿边设 “挡水线” 防酒肴洒落,下方装了双层隔板放酒具。

形制低矮(高约80cm),适合席地而坐或搭配矮凳,常用的是黄花梨或漆木。

宋代:

琴桌:

琴桌一般高二尺八寸,四面围板透雕纹饰,材质以硬木为主,比如黄花梨、紫檀。

和胡床搭配,方便古人操琴。

书桌:

青铜时期的「俎」是最初的雏形。

主要放在书房,靠窗居中,或者靠墙搭配架格。

皇室或书香世家首选黄花梨、紫檀。

普通百姓常用榆木、松木、杉木。

平头案:

平头案案面平直,四足缩进,适合书画创作。

多数用在书房。

唐代:

棋桌:

棋桌多为活面设计,可翻转露出棋盘,暗屉藏棋。

因为娱乐功能,多放在厅堂核心家具(八仙桌、太师椅)的偏区。靠书房窗边、博古架侧或书桌对面墙面,还有放在庭院花架下、石凳旁或月亮门附近。

炕桌:

多见于北方。一般放在炕上、床上,用来吃饭写字。

冬天可加热取暖,夏天移到庭院作地桌。

常用黄花梨或榆木,面板光素或雕刻卷草纹。

翘头案:

设计风格一般都是端庄稳重。

开始用在寺院或者公堂判案中,之后常被名门贵族使用。

慢慢发展到成为家中代表文雅的摆设。

明清盛行:

八仙桌:

明清最经典的宴饮家具。

通常是一个大方桌,每侧可坐两个人。四边坐满就是八个人,犹如八仙。

一般放在厅堂正中,和太师椅对称摆放。

半桌:

边长约八仙桌一半,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家具组合,用于临时待客或放置茶具。

经常放在厅堂待客、在书房当辅助家具。

圆桌:

清代流行,由半圆桌拼成,独面圆桌可围坐十人,适合团圆宴饮。

材质多用红木,桌面嵌大理石,体现古人 “天圆地方” 理念。

画桌:

用于挥毫泼墨,一般设计的会很宽大,并且没有抽屉。

方便站立展卷,多为黄花梨或嵌云石,体现古代文人的雅趣。

画桌常在书房居中陈设,搭配博古架。

古人对装饰品的审美

古人不光对用的器物讲究,对观赏的物件也不例外。

花瓶:

仅仅是一个花瓶,古人就有18种称呼。

玉:

同样是玉,但不同的形状,就是不同的类别。

圆环状:

孔小边大,叫「壁」。

孔大边小,叫「瑗」。

孔和边等宽的,叫「环」。

有一个缺口的,叫「玦」

圆形:

外圆内方,中间有圆孔,叫「琮」。

不规则形状:

半壁为「璜」;

一端有刃,一端穿孔,为「璋」;

上尖下方,长条形,为「圭」;

扁平方形,有细小圆孔,为「瑁」;

形状像斧子,又扁又薄,有穿孔,为「钺」;

虎形无孔,为「琥」。

耳饰:

还有女子的耳饰。

汉代耳珰:

不光是装饰,还经常在诗歌里用作定情信物。

唐代耳坠:

当时不是很流行耳朵穿孔。

基本戴耳环的都是胡人、菩萨、胡僧等。

宋代耳饰:

宋代的审美一直很超前。

耳饰风格精细秀巧,图形多为凤凰、花朵等吉祥物品。

明代累丝工艺耳饰:

工艺更新迭代,耳饰也更立体。

清代耳钳:

样式偏华丽,而且东珠做的耳饰不能随意佩戴。

只能是一定品级的后妃才可以。

除了耳饰,还有冠饰。

隋唐花钗冠:

融合了北朝传统与西域元素,通常由 “花树、钿、钗、博鬓” 组成。

花钗冠以 “花树” 数量来当作身份标志。

皇后是花十二树,饰十二钿,两博鬓,对应皇帝衮冕十二旒。皇太子妃花九树,九钿,两博鬓。

一品命妇则花九树,九钿;二品八树,八钿,依品级递减至五品五树五钿。六品以下命妇花钗礼衣(无花树),钗以金、银涂饰,两博鬓用金银杂宝装饰。

宋代便冠:

团冠是宋代女性的经典造型。

圆形或椭圆形硬壳冠体,以白角(犀牛角)、金银、水晶为材,冠面镶嵌珍珠、宝石或鎏金花卉纹样,两侧用笄固定。

贵族团冠一般是“珠冠”,以北珠镶嵌,仅皇室、权臣家眷可戴。平民团冠是以竹篾为骨,外糊绿漆,饰简易银。

垂肩冠多为中上阶层女性在节庆、宴饮时佩戴。

冠体两侧延伸出扁平翼状结构,下垂至肩,故称 “垂肩冠” 或 “亸肩冠”。

山口冠是宋代贵妇的标志性头饰,皇后、皇太后在正式场合也会佩戴。

冠体表面常装饰缠枝牡丹、双鹤衔花等纹样,边缘以珍珠、宝石或鎏金饰件点缀。

小冠是区别于正式礼冠(如凤冠、冕冠)的日常头饰。

制作小巧精致,男女皆可佩戴。

宋代礼冠:

象征着中国古代服饰礼制的巅峰。

主要由花株与花钗、博鬓与珠旒、冠胎与支撑组成。

礼冠的每一处细节均体现等级差异:皇帝冕冠十二旒,皇后冠饰九龙,而五品命妇仅五株花。

明朝礼冠:

翟冠是女性礼冠的核心形制,主要由冠胎与支撑、翟鸟与珠饰、博鬓与钿花组成。

专为皇后以下命妇设计,以 “翟鸟” 为等级标识。

皇后冠饰九龙四凤,亲王妃九翟,七品命妇仅二翟且无珠滴。

翟冠经常跟翟衣、霞帔、玉佩搭配。

但皇后戴的翟冠叫凤冠,是专属礼服冠,仅用于祭天、册封、朝会等国家大典。

皇后平时戴的叫燕居冠。

但并非完全便服,而是具有一定礼仪功能的常服冠。

比如皇后册立后回宫接受内官庆贺时,需穿戴燕居冠服。

整个看下来,对古人钦佩不已。

小到耳饰,大到器具,每一件东西都是他们的智慧凝结而成。

图源@常识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在古代的皇宫里,除了宫女,还有一类特殊的角色——太监。他们的任务是照顾王公贵族。太监最早的历史可以追...
原创 直...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日(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去世,享年71岁。然而...
原创 清... 清朝的九大封疆大吏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原创 前...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江湖闯荡 赵匡胤) 赵匡胤长大之后...
原创 古... 咸阳街头暴雨如注,狱卒拖拽着面蒙黑布的犯人走过,雨水冲刷着石板上的血痕,混着犯人的哭嚎钻进巷弄。刚扔...
原创 陈... 蒋介石曾经愤怒地说过:“我宁可流亡东南亚,也不愿去台湾受陈诚的气!”这句话传达了他极度的不满,尽管真...
原创 仅... 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要大一些,是全球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虽然国土广阔...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皇帝、后妃以及大臣去世后,都会被赐予谥号,以表彰他们生前的美德。清朝的皇后通常会有16个...
原创 太... 在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席卷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势力范...
原创 蜀...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蜀国的一些事...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获得五旗支持... 在1643年8月9日,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皇宫中突然去世。由于他的去世没有预兆,皇位...
原创 三... 汉末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风云变幻,许多传奇故事通过《三国演义》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经...
原创 他... 在抗日战争历史中,白求恩医院是一个永不磨灭的象征,它在艰苦的环境中救治了无数英勇的抗战英雄。然而,在...
原创 什... 清光绪十一年,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勿近白虎!”,嘱咐儿孙远离“白虎”。这句话背后有...
其实吴石案发,根源不是叛徒出卖...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表面上看,他的牺牲源于蔡孝乾叛变导致的身份暴露...
原创 吴... 因为吴石将军的情报网里还有三位潜伏人员没有暴露。 他的最后一份情报就是写的这个事情。 因此为了保护这...
原创 黄... 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起义中,黄巢凭借着极强的军事才能与铁血手段,在短短五年内席卷了大唐半壁江山,攻破了唐...
原创 郑...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民族英雄,他以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壮举闻名,捍卫了民族尊严与领...
原创 遭... 在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之前,商鞅究竟做了些什么努力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虽然商鞅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
原创 三... 很多男性朋友或许不算历史迷,但大多数人都对三国充满热情。三国的英雄人物,每一位都有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