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之前,商鞅究竟做了些什么努力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虽然商鞅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甚至被司马迁批评为“残暴少恩”,并且做了许多让人反感的事情,但不得不承认,对于秦国的崛起,商鞅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国当时曾被秦孝公自嘲为“蛮夷国家”,而正是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起来,最终压倒了其他国家。
即使在商鞅被嬴虔陷害,遭到秦惠文王追捕时,他也没有考虑过反抗或谋反。这不仅仅因为商鞅不愿意造反,而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绝不是秦军的对手。商鞅知道,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已经深深憎恨他,而秦惠文王与自己更是旧时的敌人,自己在秦国的日子已经到了尽头。
根据《商鞅变法》的规定,一旦被告人被起诉,无论情形如何,都必须接受审问。商鞅知道自己被诬告的可能性极高,因为他之前推行的变法让许多秦国旧贵族对他心生仇恨。他也不敢指望秦惠文王会放过自己,毕竟在秦孝公死后,那些旧贵族的暗杀行动从未停止过。
为了保命,商鞅每次出门甚至上朝时,都得带着一大群“保镖”,确保自己的安全。这表明,尽管商鞅帮助秦国强盛,然而他个人并未获得民众的支持,反而得到了许多人的敌视。正如《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记载:“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然而,商鞅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事实上,战国时期虽然“重农抑商”的政策尚未完全成型,但商业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这对国家的赋税管理造成了麻烦。商鞅为了加强赋税和治安,设立了严格的户籍和凭证制度,并通过“连坐法”确保任何犯罪者的家人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因此,商鞅一旦逃亡,便会被整个秦国的人民视为嫌疑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容身。
尽管如此,商鞅并未就此放弃,他决定带领家人逃亡到魏国。然而,商鞅在魏国的声誉极差,因为他曾通过不正当手段迫使魏国割地求和。魏国不仅拒绝收留他,还派人将他送回秦国。此时的商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无奈之下,商鞅决定依靠自己在封地的势力,企图攻占郑县并在这里固守。但这一行动无疑是对秦国的背叛,等同于“谋反”。最终,商鞅在未能攻占郑县之前,就被秦军抓捕,最终在渑池被处决。死后,商鞅的尸体被秦国旧贵族车裂,示众。
尽管商鞅知道自己的结局已经无法避免,他依然在变法过程中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商鞅变法成功后,得到了秦孝公的高度信任,甚至在秦孝公生病时,商鞅一度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这份信任也让商鞅打击了许多潜在的敌人,树立了自己的威信。然而,这也让商鞅在秦孝公死后瞬间变成了众矢之的。
商鞅之所以敢不顾生死、坚定推行变法,是因为他出生在卫国的边缘贵族家庭,命运原本并不显赫,正是秦孝公的《求贤令》给了他改变人生的机会。商鞅的理想和报国之心让他将个人的生死抛诸脑后。在太子嬴驷和太子太傅嬴虔违反律法时,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惩治,这种果敢和坚持让秦国得以实现根本性的改革,焕然一新。
尽管商鞅在当时被无数人憎恨,但历史会证明他的贡献。商鞅的名字也将随着秦国的崛起而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