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大清朝最著名的贪官,许多人会想到“天下第一巨贪”——和珅。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帝开始调查和珅的罪行,并没收了他的家产。根据调查结果,和珅的财富相当于国库二十年的收入,确实堪称富可敌国。然而,即便和珅再怎么狡猾,终究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棋子。乾隆去世后,和珅失去了庇护,最终被处死。
然而,大家若以为和珅是大清朝最能贪的人,那就错了。尽管和珅的腐败已经让人震惊,但在他死后的100年后,晚清又出现了一位比他更为贪婪的巨鳄。与和珅不同,这位人物不仅在背后贪污,更是明目张胆,甚至连皇帝也对他心生忌惮。可以说,他的权力几乎让整个朝廷都为之俯首,他就是大清最后的“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
奕劻的背景与崛起
与和珅的旗人出身不同,奕劻是正统的皇族血统,乾隆皇帝的曾孙,祖上世袭爵位。奕劻从小便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成为了慈禧派系中的重要人物。由于他为人圆滑、处事得当,不仅与帝党关系良好,还与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如李鸿章等人关系深厚。与铁血亲王奕訢不同,奕劻擅长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从未彻底得罪保守派,因此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他成为了平衡各派力量的最佳人选。光绪二十年(1894年),奕劻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但后人评价他“权位渐崇,而庸碌无为”。
贪污与腐败
当上总理大臣后,奕劻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大规模的贪污。首先,他将自己的儿子载振推上了新成立的商部尚书职务,随后又建立了农工商部,载振成为该部的主要领导。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晚清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但也导致了官场腐败,买卖官位现象严重。根据《清史稿》记载,奕劻甚至将自己私人的120万两黄金存入英商汇丰银行,作为个人的“储蓄”。
在奕劻的主政下,官员为了获得高职,不惜花费巨额财物来贿赂。比如,当年段芝贵为了获得黑龙江巡抚一职,送出了包括歌女和十万两银子的贿赂;而在袁世凯被免职后,清末首富盛宣怀花费了三十万两银子买下了邮传部尚书的职务。这些腐败现象不仅扰乱了政府的正常运作,也使得大清的政治生态变得更加腐朽。
奕劻的末路
然而,随着宣统帝登基,清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奕劻最终也被清廷的御史弹劾,儿子载振因“杨喜翠案”被革职,奕劻则被新一届年轻官员挤出内阁,逐渐失去权力。尽管如此,他在权力巅峰时期贪污的数百万英镑资产依然为他提供了丰厚的利益,奕劻将这些财富存放在国外的银行,享受着利息,即便失去了政治权力,他依然过着富足的生活。
结语
清朝灭亡后,奕劻移居天津,度过了余生。虽然他是巨贪,但与其他皇族亲戚不同,奕劻和他的家族依然过得相对富裕安稳,其他落魄的贵族常常得到他们的资助。甚至,奕劻在这些人的心中地位堪比溥仪,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一个依靠贪污积累财富的人,竟然成为了这些灭亡贵族的依靠。这也说明了,尽管奕劻最终失去了政治权力,但他依旧拥有一份荣华富贵,过得比许多大清的皇亲国戚更加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