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封建帝王普遍仇恨资本主义? 皇帝最害怕的不是贼,而是商人
迪丽瓦拉
2025-10-21 10:02:51
0

明清两朝的皇帝要是活到现代,估计会天天盯着股市骂街。为什么?他们最恨的就是资本主义!从秦汉到明清,商人赚得钵满盆满,皇帝却总觉得头上悬了把刀。雍正帝一句话点破:“多一个经商的,田里就少一个种地的。”

不仅如此,商人聚敛了财富还会买地抢资源,搞不好还能搞出割据势力,甚至干掉皇权。这背后,到底是经济秩序的冲突,还是封建皇帝的统治焦虑?这一场皇权与资本主义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皇帝最害怕的不是贼,而是商人

在古代中国,皇帝们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可能有人会猜是农民起义、外敌入侵,但答案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皇帝们更害怕那些腰缠万贯的商人。

为什么?因为在封建社会,商人不光是经济体系的“异类”,还是撼动皇权的潜在威胁。让我们从明清两朝的皇帝身上看看他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仇恨”有多深。

明代的雍正皇帝有一句话流传至今,他说:“多一个经商的,田里就少一个种地的。”

那时候,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力,皇帝靠土地税养活整个官僚机构。可问题来了,商人不种地,但赚钱比种地快得多。于是大批农民放下锄头,跑去经商。

而这些商人赚了钱后,并不老老实实守规矩,反而开始做两件事:买地和囤货。

买地?对皇帝来说,这就是个危险信号。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命脉,皇帝怕商人买地太多,导致土地兼并,让农民无地可种,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囤货呢?更麻烦,粮食涨价了,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还不是皇帝挨骂。

再看看明朝末年,商业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批大商人,比如徽商和晋商。他们控制了盐、茶、粮等大宗商品的流通。

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商品供求决定价格,物以稀为贵。可对封建皇帝来说,这种市场调控显然不可接受。

一旦商人把粮食价格炒高,百姓没饭吃,难道皇帝还能袖手旁观?但问题是,皇帝治不了这些商人,他们的财富甚至能养活地方武装,搞得皇权根基开始动摇。

最经典的案例是明代晚期东林党和宦官斗争中,大批商人卷入政治。商人利用财富结交官员,影响朝政决策,甚至通过捐纳制直接买官做。

试问,皇帝怎能不怕?所以,明代多次颁布禁令压制商业,甚至强行干预市场交易,把“重农抑商”发挥到了极致。

皇帝怕的不是商人本身,而是商人背后蕴藏的力量。他们不仅富可敌国,还能影响社会秩序,挑战皇权。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早就出现了,但每次刚冒头,就被封建皇帝狠狠掐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皇帝要的,是稳稳当当的土地税,而不是充满变数的商业经济。

商人多了,田里谁来干活?

封建皇帝之所以对资本主义恨之入骨,另一层原因在于劳动力的重新分配。简单点说就是,农民进城经商了,那地里的庄稼怎么办?没有庄稼,朝廷吃什么?百姓吃什么?一个社会如果农业根基不稳,皇帝的位置也坐不稳。

以明清为例,重农抑商政策几乎成为“国策”。皇帝们总认为,农民就是社会的“稳定器”,只要农民守着土地,国家就能维持运转。

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种田挣的钱还不如做点小买卖多。于是他们纷纷跑到城里卖货做工,这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更大的问题是,商人赚钱后往往会选择囤积土地,而不是继续投资商业。因为在封建社会,土地才是最稳妥的财产,既能生利,又能避税。

这种现象一度让地方政府头疼不已,明朝中期江南地区的田地大量被富商买下,导致无地农民增多,社会矛盾激化。而商人富甲一方后,还会兴建庄园、招募门客,甚至私养武装,直接威胁地方政权。

清朝的情况也差不多,乾隆年间,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让清政府更加紧张。因为商人依靠手工业积累的财富,正在悄然改变社会阶层的格局。

曾经“士农工商”的秩序正在被打破,工商业者逐渐获得与士绅阶层平等的话语权。这对皇权是个巨大的威胁。乾隆皇帝多次下令打压商人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种趋势。

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工人阶级的崛起。当大量农民变成工人后,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影响力明显比农民强得多。

农民起义大多是短期内爆发的,而工人阶级则有更强的动员和持续抗争能力。封建皇帝显然不愿面对这种新型威胁,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封建社会依赖的,是一个稳定的农业经济体系,所有的财富和税收都来自土地。一旦农业劳动力流失,土地荒废,整个社会的运转就会陷入瘫痪。对于皇帝来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的生存威胁。

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封建皇帝对资本主义的敌视,最终集中体现在“重农抑商”政策上。这种政策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推行,但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极端状态。

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还是清朝对商人资本的严格管控,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土地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

朱元璋堪称“重农抑商”的狂热推行者。他建立明朝后,对商人采取了严苛的限制政策。他不仅强制商人回乡务农,还明令禁止商人穿戴丝绸等高档服饰,理由是“商人奢靡,败坏风气”。

朱元璋甚至废除了宋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自由贸易市场”,代之以官方垄断的贡市制度。对于商人来说,这种政策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到了清朝,虽然开放了部分对外贸易,但总体上依然沿袭了明朝的“重农抑商”思路。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垄断就是典型例子。

清廷通过限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对象,确保商人的财富不会影响皇权。然而,这种人为扼杀商业活力的政策,也为清朝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重农抑商政策看似维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实际上却是封建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中国错失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机会。相比之下,欧洲在资本主义革命后逐渐崛起,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模式。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封建皇帝需要的是一个可控、稳定的经济体系。

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不久就被扼杀。而封建社会的自我保护,却让它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直到19世纪西方列强的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今天回头看,封建帝王对资本主义的仇恨并非毫无道理。他们害怕的不只是商人的财富和影响力,更是资本主义对封建统治根基的挑战。

从土地经济到社会结构,再到权力的集中,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封建秩序的一次冲击。这种冲击,注定了两者无法共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元... 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完者忽都,原名奇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国皇后。她出生在高丽,是高丽官员奇子敖的女...
原创 中... 一、五帝时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首篇便是《五帝本纪》,讲述的是黄帝时期的故事。尽管这段...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有“五虎上将”之说,但这是小说家罗贯中杜撰的,与历史并不完全吻合。相比之下,曹...
原创 他... 莆田有一位传奇人物,吴台,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吴台不仅是清朝的举人,还是北...
原创 朱... 我们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家族几代男性的名字列表: - 朱元璋的高祖父:朱百六 - 朱元璋的曾祖父:朱...
原创 中...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出现了超过四百位皇帝。提到这些皇帝,大家通常会想到那些开创盛世、成就赫...
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年,学术研... 近日,以“邹韬奋与文化抗战——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为主题的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韬奋先生的出生...
北方十大姓氏,北方什么姓最多?... 北方什么姓最多?毫无疑问是王姓,紧随其后的还有张、李、刘以及赵、杨等姓氏,俗语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些...
许纪霖:对战争没有体感的人,总... 撰文 | 丁欣雨 编辑 | 姜妍 “中国人,包括我在内,多多少少对于日本政治家,我们都期待着他们什么...
论高级审美,还得是咱们老祖宗!... 古人才是设计鬼才! 连成语都不是白叫的,每个词里面都藏着一个文物。 「金戈铁马」 我们都知道是形容战...
原创 刘...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其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谋略,世人称...
原创 手... 李善长是大明朝的第一位开国功臣,也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的文臣。他在建立大明帝国时,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大信...
原创 为...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五千年的历史里经历了许多朝代。尽管如此,从秦朝统一天下起,到后来的各个朝...
原创 大... 前言 提起大清朝最著名的贪官,许多人会想到“天下第一巨贪”——和珅。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帝开始调查...
原创 明... 中国古代的水师是指海上力量的统称,很多人提到中国的水师,往往会想到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由于实力不足...
近代中国财税史研究的新视野、新... 2025年10月12日,第七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
原创 一... 大家好,这里是宅胖看书。此段为求援,本胖也书荒了,现在淘书越来越难了,所以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留下自己...
从百年校徽看沪上大学的光辉历程... 在上海的一间老式公寓里,叶飞燕正在整理父亲留下的特殊遗产——八千余枚校徽。这些校徽不仅承载着各大学的...
契斋藏印丨慎独子~求益子~古人... 这搭配绝绝子! 加班到十点,累瘫子! 不愧是你,厉害子!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位 自带“子后缀”Buff...
“排队5小时、看展2分钟”,挤... 这个10月,北京最火的打卡地,必然是故宫。 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推出“百年守护——从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