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点明了一个事实:无论哪个朝代,军事行动都是国家运转的核心之一。只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国家才得以稳定。而近代更有一句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背后蕴含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胜利不仅取决于战斗力,更关乎后勤支持。简而言之,士兵能否吃得饱,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一支不饿肚子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坚持到底,争取最终胜利。
一、如何保障军队的粮草?
在讲解清朝如何确保军粮供应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历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先秦时期,战争大多是贵族的事,百姓很少参与。那个时候国家概念尚未形成,大规模战争并不常见。战斗通常几千人规模,打一上午就结束,贵族们自带粮草便足够了。而《周礼》中提到:“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其中的“积”指的就是预备粮草,以防战争突然扩大或持久。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实行大一统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国家能确保每个士兵都有充足的粮食。尤其在盐铁专营制度下,士兵不仅能吃饱,甚至还能享受到一些副食品,如各种酱料、菜酱、肉酱等。这个时期,士兵主要食用的粮食是黍类(如小米)和豆类磨制的豆粉,虽然口味上并不令人赞赏。
唐代时,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实施,军事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峰。唐代士兵的食物更为丰富,主食是由小麦制成的“胡饼”,这类似于今天新疆的“馕”,虽然干硬但便于保存,非常适合长时间行军。
到了宋代,稻米的普及使得南方的稻米不断通过漕运送往北方。宋朝的士兵开始以稀饭和粥为主食,这一食物形式也延续到了明朝,明代的卫所兵和边防重镇的士兵常常食用炒米粥,简单且容易制作。
然而,到了清朝,军粮的安排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二、为何肉类成为主食?
可能有些人会注意到,在上述讨论中,我们没有提到元朝。这是因为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在军粮制度上与其他中原王朝有本质的不同。元朝和清朝都采用了以肉类为主的军粮供给模式。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体质差异。与汉民族相比,草原民族和渔猎民族的饮食习惯更偏重于肉类。
许多人误以为汉民族食肉少是因为贫穷,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汉人真的穷困,草原民族怎么会反过来抢劫汉地?实际上,草原民族的身体结构适应了大量的肉食,而汉民族的消化系统更能适应米、面等粮食。草原民族常年吃肉,这种饮食结构虽然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但也使得他们的寿命普遍较低。
蒙古人实行的是“抢粮”模式,即打到哪里,哪里便成为他们的粮食来源。由于这种缺乏体系的军粮制度,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时间较短。清朝则吸取了教训,制定了更完善的军粮制度。
三、牛羊比粮食更划算?
清朝占领中原后,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准噶尔。在边疆地区,要从南方运送粮食,成本非常高,这几乎能够压垮国家的财政。例如,根据《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的记载,一名清军士兵每月需要米二仓斗(约合50日口粮),而运输这些粮食的费用是非常高昂的。如果继续采用宋、明时期依赖粮食的传统方法,恐怕准噶尔还未打败,大清就先撑不住了。
因此,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分析,清朝决定采用一种混合军粮制度:即粮食与牛羊肉并行。这样做有两个显著的好处。首先,粮食运输的过程通常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运输力量,但牛羊则不同,它们可以一路被驱赶到前线,途中只需吃草,因此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其次,清朝的主力军队——索伦兵,主要来自东北的鄂温克族,他们习惯了肉类饮食。通过确保他们的肉食供应,清朝可以维持索伦兵的战斗力,并且让他们在战斗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种牛羊肉为主的军粮制度,不仅降低了军粮运输的成本,而且使得清朝在军事上的支出节约了约30%。这为清朝的强盛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清朝在康乾盛世的百年间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能够发动跨国战争(如乾隆时期的廓尔喀之战)。可以说,清朝的军粮制度为其持续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