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时光不语,惟文能言。织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无论是古代的乡贤名宦、英武将帅,近代的革命先驱、民主志士,还是现代的改革先锋、文苑英才……都在光辉璀璨的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为延续织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激发热爱家乡的激情,“织金发布”公众号开设《织金名人堂》专栏系列,介绍历代织金籍或虽不是织金籍而主要在织金建功立业的历史文化名人,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时代的风采,汲取前行的力量。
”
| 黄兰先:从清末秀才到民国能吏
黄兰先,字春岩,满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于平远州九队顺河街。七岁入私塾,自幼天资聪敏,刻苦攻读,于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民国时期,历任织金县经费局局长,济腊会会长和民生厂厂长等职。
兰先为政清廉,洁身自好,事必躬亲,潜心工作,政绩卓著。民国初期,贵州省政府决定修筑贵阳至毕节公路,令相关各县安排人员参加,织金也在其中之列。兰先被委任为事务科长,率民工负责修筑卫城段。于是,他先行奔赴该地调查了解一切,预计需要安排多少人员参与,以便组织民工前往实施。从开工之日起,为了保证符合标准,他时刻都要到现场督促检查,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同时选取专人妥善安排民工每天的生活,力求让大家吃好吃饱。整个工程结束后,经检查验收,完全达到要求,因而取得专业人员及上司认可,深得群众好评。
当时的中国,军阀纷争,战乱频发,加之天灾不断,致使民众身受其苦。于是海外的爱国侨胞自发组成“华洋义赈会”,募集资金支援国内受灾之地。民国十年(1921),织金久旱不雨,粮食欠收,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于是,经过织金留省同乡会的活动联系,侨胞义赈会派员四人来织金放赈(主要是城区),以帮助众人度过灾荒。这项事务,一切皆由黄兰先具体负责办理。经商议,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组织饥民维修城区的响水龙潭和清除贯城河两岸历年积淀的沉沙淤泥以及灰堆杂物。每天两次于收工后发放济赈卷,凭卷领取救灾物资。此举,大大解除了贫民中缺衣少食之苦,深得人众赞誉。整个工裎,修筑了三道拦河堰坝,将水位提高到六尺,使水质更加清澈明亮,鱼鳖得以繁衍生息。此次灾荒过后,义赈会将余下的千元银洋移交给织金的常年救灾组织“济腊会”,并建议把该款修葺名胜以示纪念。于是县里把此项工程交由时任会长的黄兰先具体办理。民国十一年(1922),议决在鱼山顶端修建一亭以状名胜。经核算,义赈会结余的资金尚有不足,又在民间一些地方士绅和富户中筹集了部份。工程竣工后,命名为“纪赈亭”。兰先随即请其父黄承宣作赋一篇,并制扁悬挂于亭上以记始末。
兰先还善于书法和编写对联。鱼山上的“忠烈宫”正中悬挂着曾写北京“颐和园”三字的贵州书法大师严寅亮手书的“惠此南国”扁额。两旁檐柱上的:“有唐大将军,烈烈轰轰,德与山河并寿;全黔真佛主,铮铮皎皎,业同日月齐辉。”亦系其所撰。殿内中间除立柱上悬挂的“晚钟侧听,早雪静观,到此间,俗虑俱忘,学几谱古板道琴,聊增逸兴;文浪北腾,墨峰远峙,入后面,尘嚣悉避,玩一番青山绿水,却尽愁烦。”的长联系住持庹几禅所撰书。其余的多付对联均为黄兰先的作品。山门前半山“且住亭”上的“步步登高于斯且住,摇摇直上别有可观”就是他的手笔。
兰先持家有道,克勤克俭,但在扶危济贫上却慷慨解囊,大方施舍。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起,都要安排家人将存粮拿出赈放三天,以救济周边的一些穷苦民众,使其在年节之时能有饱饭充饥,当时称之曰打 “济腊米”。同时,又煮粥布施,以赈灾民。每当疫病流行,便用大锅煎煮汤药,无偿给没钱治病者服用,以救民于贫病之中。此举,广为群众称道,流传桑梓。
兰先和睦乡党,团结族众,尊老爱幼,办事公正,无畏无私,口碑极佳,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凡族内有重要事务需要解决者,必邀请相参与谋,颇为族人尊重。
兰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辞世,享年六十有一。
作 者:黄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