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主要对手是晋国,而且秦国被困在西边,形势非常艰难。同样,楚国的对手也是晋国,而晋国扶持的吴国曾经偷袭过楚国的都城,导致楚国一度失陷,但最终是秦国帮助楚国恢复了国土。从整个春秋时期来看,秦楚两国虽然各自有敌人,但彼此并没有太多矛盾,反而有一定的合作关系。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占了蜀国,而楚国则开始向西扩张,成功占领了巴国。这样一来,秦国和楚国就直接接壤了,原本的和平关系逐渐变得紧张,矛盾随之产生。
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在经过多次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后,才吞并了六国。但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当秦国与楚国接壤时,威胁的是楚国,而不是秦国。楚国早期虽然参与了围攻魏国,但主要的压力来自赵国、齐国和秦国,而楚国趁机消灭了东南的越国,领土迅速扩张,成为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国家。
楚国的领土非常广阔,很多今天的湖北人甚至自称楚人。实际上,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曾是楚国的领土,甚至包括长江以北的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而秦国的经济重心在于两个重要的区域——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特别是关中平原,因其拥有天然的防线——函谷关,秦国常常可以依靠这道屏障来保护自己。然而,随着楚国吞并巴国,秦国的这两个经济区都面临了楚国的威胁。此时,表面看,楚国似乎成为了比秦国更为强大的国家。
正如魏国曾被多国联手围攻一样,楚国在成为强国后,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他国家的共同目标。楚国的广阔领土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如果楚国处于进攻态势,能够从各个角度出兵打击敌人;但如果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进攻,楚国的庞大领土将使其面临四面受敌的困境。
因此,楚国的崛起让许多国家感到了威胁,特别是秦国。虽然秦国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适时退守,但如果楚国不被削弱,整个局势可能会迅速变化。为了防止楚国统一天下,许多国家开始联手削弱楚国的力量。这种局面其实与后来的历史有些相似,比如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正是通过坚持抵抗,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策略逐渐展现出来,苏秦的“合纵”渐渐失效,而张仪的“连横”策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些事件中,楚国总给人一种被“欺负”的感觉,尤其是当张仪通过口才游说各国时,楚国似乎成了棋盘上的大傻子。其实,国际政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它已成为天下的公敌。如果能够和秦国结盟,共同打击其他国家,那么灭掉魏、赵、韩等小国将有很大把握。而秦国则不愿与楚国结盟,因为楚国的强大让秦国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同时,齐国虽然与楚国并不接壤,但它为了削弱楚国,乐意与秦国合作。最终,楚国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不论怎么做,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秦国和楚国的敌对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衰退。其他国家虽然对秦国有威胁,但为了避免楚国的统一,他们还是选择联手削弱楚国的力量。历史证明,楚国的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秦国的崛起也因为这些外交博弈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