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在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较弱,而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朝代更替,也使得一些重要的地理区域被视为军事上的“天险”。其中,最著名的“天险”便是长江。
“天险”指的是自然形成的天然障碍,这种地理障碍在战争中可以起到防御作用。虽然许多河流地区都被认为是“天险”,但其重要性各不相同。那么,为什么古代战争中河流能被称为“天险”呢?
这与古代的作战方式密切相关。我们今天常常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古代战争场面,似乎只是士兵们乱打一通。但实际上,古代战争非常注重阵法,像八卦阵、长蛇阵和鱼鳞阵等都是经典的战术阵型。阵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确保命令的迅速传达。由于古代战争通常涉及大规模军队,动辄数万士兵,指挥官无法单独指挥整个军队,因此必须将军队分成若干个小方阵,每个方阵由中层指挥官领导,从而确保指令可以高效、统一地传达。
然而,在行军或作战途中,如果遇到大江大河,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渡河并不像在平地上行进那么简单。士兵们需要通过船只等工具跨越河流,而且队伍庞大,运输极为复杂。此时,军队的队形就容易被打乱,指挥系统也可能暂时瘫痪。如果敌方有训练有素的水军,便可趁机发动攻击,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孙子兵法》中提到“半渡而击”,指的就是在敌军渡河的一半已过,另一半尚未过河时,发起突然攻击。此时,敌军一部分人处于水中无法作战,另一部分则因距离过远无法支援,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佳时机。这种利用河流的地理障碍来打击敌人的战术,正是古代战争中河流被视为“天险”的原因。
在中国的历史中,长江和黄河都是重要的河流,但“天险”这一称号通常与长江相关,而黄河则少有这种说法。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长江水流量大、河面宽,深度有时甚至超过100米。即使在冬季水位较低时,河面仍能保持较宽的宽度。与之相比,黄河水流较小,河面狭窄且水深不足,某些地方甚至可以让战马跳过去。而且黄河的水流季节性很强,冬季常常断流,夏季则容易决堤,这使得黄河无法像长江那样作为有效的防线。
其次,长江适合发展水军。长江的航运条件得天独厚,可以训练水军进行防御和攻击。历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便因不熟悉长江的水战而遭遇惨败。而蒙古入侵南宋时,也在长江防线附近反复拉锯。长江的支流和湖泊众多,水军可以借此伏击敌人,进行游击战。如果拥有强大的水军,几乎可以控制长江的航道,使敌人束手无策。相比之下,黄河由于季节性断流、结冰等问题,根本无法通航,更谈不上水军的建设。
最后是地理因素。有人可能认为,长江的某些地方可以绕过去,但黄河则更容易让人产生类似的想法。黄河横贯华北平原,渡河地点较多,且西部一直是中国的版图,历史上有多个渡河通道。相较而言,长江流域地形复杂,尤其是湖南、湖北一带的山脉险峻,水面狭窄,通行困难。特别是在三国时期,长江便成为了南方防御北方的关键“天险”。在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也以长江作为最大的战略屏障。而黄河,虽然在某些时期起到屏障作用,但并未像长江一样成为长期且有效的军事防线。
因此,在历史上,我们常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而“黄河天险”则鲜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