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与杨荣、杨士奇并称为“三杨”,是明代初期备受称赞的名臣。《明史》中评价他们各有特色:杨士奇有学问和品行,杨荣才识出众,而杨溥则拥有高尚的品德。在这三位中,杨溥的经历最为独特。自朱棣登基以来,杨溥就被选为太子的教育辅佐官,并且始终没有参与其他政事。朱棣将他视为专为太子服务的亲信,要求极为严格。
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生于洪武年间。他在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编修。刚入官场时,他资历浅薄,成就不多。但在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基,立朱高炽为太子,并且从众多候选人中选中了杨溥来辅佐太子。此时杨溥已三十岁,性格稳重、谨慎,又聪明机智,确实是辅佐未来皇帝的理想人选。相比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的识人眼光显然更为准确。 杨溥的成熟与机智,早在他幼年时便有所显现。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官司被捕,杨溥单独前往县衙请求释放父亲。县知县见他年纪虽小,却口齿伶俐,便用对联考察他。杨溥巧妙对联,既恭维了知县,又表现出自己的智慧。知县欣赏他的机智,当即释放了他的父亲。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杨溥从小便有过人的胆略与人际洞察力。 杨溥在太子身边,辅佐朱高炽读书。一次太子读到《汉书》中的张释之,极为赞赏其贤能。杨溥顺势引导太子,告诉他,张释之虽能,但如果没有汉文帝的宽宏大度,他的才干也无法得到发挥。太子听后深以为然,杨溥还特意将汉文帝的治国之道整理成册献给太子,朱高炽对此极为高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棣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杨溥为什么会在永乐十二年被关进诏狱呢?原来,因太子朱高炽因迎驾迟到,杨溥被牵连,被朱棣关入诏狱,这一关便是整整十年。明朝的诏狱由锦衣卫管理,关押的是一些政治犯,而朱棣的做法,显然有其深意。 虽然杨溥在狱中吃了不少苦,忍受了饥饿和周围大臣的死亡威胁,但他并没有因此死亡。朱棣将他关押十年,不仅是为了压制他的锐气,还为了培养他更为深沉的品格和政治智慧。朱元璋曾以类似方式培养年轻的才俊,而朱棣显然也从父亲的做法中汲取了经验。此外,将有前途的大臣囚禁,待新皇帝即位后释放,是古代帝王常用的手段,这样能让大臣感恩戴德,帮助新帝巩固政权。 杨溥最终在朱高炽即位后被释放,并很快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朱高炽还特别设立了弘文馆,命杨溥掌管阁事,授予他阁印,赋予他极高的权力和信任。杨溥在短短几个月内升职不断,权势日益增长。明仁宗虽在位时间短暂,但他确实对杨溥有所重用,这也为杨溥之后的官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当明宣宗即位后,杨溥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他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负责重要政务。在明英宗时期,他又成为了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朱祁镇。杨溥深得英宗的信任,而仁宗的恩情也通过太皇太后传递给了英宗,使得杨溥倍感温暖和感激。朱棣的安排成就了杨溥的一生,也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皇权交替提供了支持。杨溥在监禁中不断读书,潜心钻研经典,最终成为了明代一位著名的学者与诗人。他的智慧和忠诚,成为了君臣之间的佳话,充分展现了朱棣的用人之道和远见。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