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情节,当刘备听从了徐庶的建议,决定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水镜先生却感叹道:“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水镜先生认为虽然刘备是个理想的君主,但诸葛亮跟随他,也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显然,水镜先生意识到汉朝的天下已经摇摇欲坠,统治格局已无力回天。然而,有一个疑问值得深思:既然水镜先生明白汉朝的衰落之势,为什么还要推荐诸葛亮去辅佐刘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水镜先生虽然清楚大势已去,但他依然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才子,能够为刘备提供强有力的智谋支持,或许可以改变局势,至少为汉室的复兴提供一线希望。水镜先生并非对未来充满盲目乐观,而是认为,虽然形势艰难,但在大汉江山的破碎中,诸葛亮的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如果能够帮助刘备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势力,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历史的进程,哪怕这个希望微乎其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镜先生举荐诸葛亮给刘备,也许正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有一个具备雄图之志的主公,并辅以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或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线生机。正因如此,水镜先生才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