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小佛眼背后的大历史(博物视界)
迪丽瓦拉
2025-10-24 20:32:20
0

云冈石窟第17窟东壁佛像面部。

云冈研究院供图

日本慈光寺藏佛头。

采自《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

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出土泥塑菩萨头像。

采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犍陀罗艺术》

云冈石窟博物馆藏佛眼。

云冈研究院供图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掐丝镶嵌金辟邪。

河北定州博物馆藏

在云冈石窟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珍贵的佛眼。它整体呈锥形,实心,粗端鼓凸施黑釉,细端露黄褐色胎,直径11.5厘米,通长14.4厘米,为辽金时期遗物。这件小小的佛眼很不简单,岁月沧桑中,它从佛像上分离脱落、流失、回归,背后不仅承载着中美学人交往的一段佳话,也蕴含着造像理念随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变迁的文化内涵。

佛眼回归:

牵起中美学人交往故事

20世纪初,由于战火、盗毁和自然风化的影响,云冈石窟一度变得荒凉破败,有的洞窟甚至被改造成了民居和马厩,这座壮伟瑰丽的皇家石窟被历史的尘埃掩盖。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在考察大同辽金建筑时意外邂逅了云冈石窟,考察成果发表后震惊世界,吸引了众多学者前往云冈考察。佛眼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1932年,正在中国留学的美国收藏爱好者史协和(又名史克门)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其间从村民家中购得云冈石佛陶眼一件。史协和后来担任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馆长,对中国文物颇有收藏。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是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开创者,史协和因景仰宿白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深厚造诣,退休后以这件佛眼相赠。

1985年2月,宿白致信原文化部文物局(现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吕济民,详述了史协和赠还佛眼一事始末。宿白对这件佛眼作出了高度评价,称为“罕见文物”,因为“云冈大佛遗失陶眼者甚多,但现知传世的陶眼只此一件”,并提议转至云冈保管所(今云冈研究院)保存。同年7月,在宿白的协助下,佛眼顺利回归云冈。

黑彩点睛:

融汇中国古典绘画传统

事实上,北魏时期的石雕佛像初造时眼珠均为黑彩绘制,尚不见镶嵌佛眼的做法。我们今天在云冈石窟许多佛像眼部看到的凹坑,往往出自后人加工。这些凹坑一般直接开凿在佛眼中部,破坏了原来的眼睑,有的凹坑内还残存着瓷质的佛眼珠。

以黑彩涂绘眼珠的点睛方式,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其目的在于赋神,令造像更显气韵生动——南齐画家谢赫提出“六法”,创立了中国古代绘画品评标准与美学原则,第一法即为“气韵生动”。《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数年不点睛,有人问他原因,顾恺之答道:身体的美丑并不重要,能否传神,全在眼睛。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记载了南朝张僧繇画龙点睛后二龙乘云飞天的故事。

中国雕塑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雕塑创作习称“三分塑、七分绘”,甚至认为彩绘的作用更重于塑。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造像都经过彩饰,《魏书》中形容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窟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贴金箔的千佛残块、着朱红彩佛衣的西立佛残块等均可与文献记载相佐证。

借此,我们或可想见云冈石窟当年的情景:晨曦初照,遍妆彩绘的造像在金光映照下格外庄严壮丽;暮色微沉,黑彩点缀而成的佛眼在摇曳的灯火中熠熠生辉。在与云冈石窟约同时期且关联密切的古印度、中亚、中国新疆等区域,佛像眼珠也以黑彩涂绘为主。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造像的眼珠多位于眼底中部偏上,略呈半圆形,约占眼底高度的3/5,如日本慈光寺藏佛头,体现出丝绸之路沿线佛造像在时代审美和制作工艺方面的一致性。

佛眼镶嵌:

折射造像理念变迁融合

中国古代的肖像雕塑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兴盛的,但“镶嵌”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工艺形式,在我国出现得更早。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头像(距今5500—5000年)已使用玉石镶嵌作为眼珠,这表明当时的先民积累了一定的大型彩塑制作经验,也开始探索如何让彩塑更加传神。到了夏商周至秦汉时期,青铜及金银雕塑已经广泛采用镶嵌工艺,常在动物、神兽的眼睛和身体上镶嵌绿松石、宝石、琉璃等作为装饰,意在强化动物和神兽的神性表达。

在公元2世纪至4世纪的古希腊、罗马青铜像中,多见以铜、银镶嵌眼珠的例子;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泥塑菩萨头像(5世纪至6世纪),眼珠以石榴石镶嵌,说明工匠们尝试用多种材料表现眼神,使造像更显生动。

根据现有资料,我国镶嵌佛眼珠的做法始见于隋代夹纻造像。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造像技艺,匠人在泥塑胎上层层粘贴麻布和生漆,干燥后挖空内胎形成轻盈坚固的造像。例如,现藏美国沃尔斯艺术博物馆的隋代夹纻造像就镶嵌了玻璃眼珠。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文化融合与佛教东传,中国佛教造像风格历经多次变化。宿白特别指出,7世纪至8世纪中期(即隋至盛唐),“在形象的造型方面,自由写实的作风得到发展,各种形象人间化的趋势显著”。隋代除大规模造像外,也广泛地修整前代佛像,在其中融入本时期的造像风格与艺术观念,这也为镶嵌眼珠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此外,玻璃制造业快速发展,当时制作的玻璃透明度和光泽度显著提高,呈现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在造像眼珠中,大大强化了真实感和灵动性。

唐代以后,镶嵌佛眼珠的做法更为普遍。除夹纻造像外,石造像中亦有采用。例如,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及胁侍均镶嵌玻璃眼珠,天龙山石窟第9窟主尊的眼珠是雕造佛像时用石料掏雕而成。受唐代佛教传播和造像工艺的影响,日本东大寺戒坛院天平时代的造像(8世纪)也使用了镶嵌玻璃眼珠的做法。此后这种做法一直沿用,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独特创造和历史印记之一。

小小的造像细节见证了文明的交汇与工艺的传承。这件跨越千年的佛眼,不仅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匠心,也从一个微小的切面折射出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发展的历程。

(作者为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张海蛟)

宿白致吕济民信件

济民同志:

您好!

送上云冈石佛陶眼一件,请考虑是否转至云冈保管所保存。

此物系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退休董事史协和先生所赠。其来源,据史协和说是他1932年参观云冈时,用一块大洋购自云冈附近农民的。史还写了一纸说明,一并附上。史过去在我国多年,喜爱我国文物并颇有收藏,近年我国学者去堪萨斯参观者多蒙热情接待,现又送还此罕见文物(云冈大佛遗失陶眼者甚多,但现知传世的陶眼只此一件),殊值称赞。我的意见,请文物局具函致谢,以示郑重。上述意见,局领导如认为可行,英文谢函一事是否可烦史协和的老友王世襄同志代拟。

匆匆敬上

此致

敬礼!

宿白 1985.2.1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在明清历史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帝王,但其中也有两位鲜为人知的皇帝——明睿宗和清成宗。尽管他们未曾在世...
原创 清... 好的,我将文章改写为更通俗易懂、增加细节、提高可读性的版本,同时保持原意: --- 清朝是由满清...
原创 比... 一、《隋唐演义》里的猛将 隋唐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特别是那些猛将,更是一个比一个惊人。《隋唐...
原创 大... 隋唐时期名将云集,但真正的历史与传说往往混杂,让人难以分辨谁才是“第一名将”。在民间流传的十八条好汉...
原创 清...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清朝的太后们信奉佛教,她们常常手持佛珠,跪拜佛祖,有时还会在做出决策时祈...
原创 由... 东晋时期,野心勃勃的安西将军桓温,灭亡割据四川盆地的成汉。而三国时期,东吴偷袭荆州后,为何不能灭蜀汉...
原创 王... 好的,我将把你的文章改写成更易读、细节更丰富、保持原意并降低重复率的版本: --- 蜀汉后期,...
原创 此...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也是最有骨气的朝代之一。面对危机,明朝从不屈服,从不通过牺...
原创 清... 顺治皇帝少年即位,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这段经历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压制和限制,也一度面临皇位危机。这...
原创 晚... 好的,我将你的文章改写为更通俗易懂、细节丰富、可读性更强的版本,同时保持原意,并降低重复度。 --...
原创 比... 清朝时期,贪污腐败几乎成了制度化现象。除了雍正皇帝曾采取严厉手段打击贪官外,康熙和乾隆对这一问题几乎...
原创 白... 白登之围,是刘邦与匈奴之间的一次惊险对峙,也是他讨伐韩王信时战事的延续。刘邦原本连战连胜,接连击败韩...
原创 高... 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率军攻克高昌,同年九月,唐太宗在此地设立安西都护府,成为管理西域的重要军政机...
原创 马... 01 朱元璋泪如雨下,心痛如初 人心的复杂常常令人难以琢磨。很多时候,当我们拥有某样东西时,往往不...
原创 关... 关羽晚年的两场经典单挑分别与黄忠和庞德对决,虽然表面上这两场战斗似乎不分胜负,但实际上,从战斗的深层...
原创 原... 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并没有选择回到蜀汉的都城成都,而是逃到了白帝城,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这段时...
原创 刘... 好的,我将把原文改写为更易读、细节更丰富、保持原意且消重的版本如下: --- 三国时期,无论是...
原创 蒋... 说起国民党军队里的那些高层人物,郭汝瑰绝对算得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那种靠溜须拍马上位的家伙,而是...
原创 盘... 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乱世之中,能够平安自然老死的将领非常少。既然讨论的是猛将,那么我们就从...
原创 唐... 唐休璟(627年-712年),本名唐璿,字休璟,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唐休璟是唐朝时期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