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年的洛阳城,司马昭设宴招待投降的刘禅。酒过三巡,他故意问:“颇思蜀否?” 刘禅笑着摇头:“此间乐,不思蜀。”
席间的旧臣听了,无不痛心。这个被诸葛亮称为 “天资仁敏” 的君主,终究成了世人眼中 “扶不起的阿斗”。
可回溯历史,刘禅却在成都安稳坐了 40 年皇位。要知道,他生母早逝,后妈吴氏是蜀中望族之女,两个弟弟刘永、刘理也有皇室血脉。
为何曹魏有高平陵之变,东吴有宗室相残,蜀汉的后宫外戚却始终安分?答案,藏在刘禅那些被误读的 “蠢事” 里。
一、对后妈吴氏:不是亲母,却给足尊荣与实权
223 年,刘备在永安宫病逝。17 岁的刘禅继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后妈吴氏为皇太后,迁居长乐宫。
这不是简单的礼节。吴氏的身份特殊,她是蜀中豪强吴懿的妹妹,而吴懿家族是刘璋旧部,在益州根基深厚。刘备当年娶吴氏,本就是为了拉拢本地士族。
刘禅从小就懂这份微妙。214 年刘备入蜀时,他才七八岁,便跟着吴氏生活。《三国志》虽没明写相处细节,但吴氏若待他不好,刘禅登基后绝不会如此恭敬。
更关键的是刘禅的实权安排。他不仅给吴懿升官,从左将军一路提拔到车骑将军,还让其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要知道,车骑将军可是汉武帝时卫青曾担任的要职。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更是直接任命吴懿为汉中都督。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把这里交给吴懿,等于把国防命脉托付给外戚。
这种信任换来了忠诚。吴氏在后宫从不过问琐事,偶尔参政也点到为止。魏延被杀后,大臣们争论谁来守汉中,吴太后只轻声问 “卿等所见若何”,从不多言。
刘禅用尊荣换安分,用实权换忠诚。吴氏母子看清了局势:与其冒险篡位,不如安享富贵,这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二、对弟弟刘永刘理:不防着,却也不放手
刘备共有四个儿子,除了养子刘封被赐死,亲生儿子里刘禅最长,刘永、刘理都是庶出,生母不详。
221 年刘备称帝,立刻封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可这两个封地都在荆州,早已被孙权占领,说白了只是虚衔。刘禅继位后,没有收回爵位,反而改封刘永为甘陵王、刘理为安平王,给了实际封地。
有人说这是因为弟弟们年纪小,构不成威胁。确实,刘理出生年份不详,244 年去世时不满三十,推算下来比刘禅小近二十岁。刘禅继位时,弟弟们还是孩童,根本没能力争权。
但等弟弟们长大,刘禅的分寸感依旧拿捏得当。他允许刘永、刘理参与朝会,却从不让他们触碰兵权。蜀汉的核心军队,始终掌握在诸葛亮、姜维等外臣手中。
这种 “给面子不给实权” 的做法,让弟弟们毫无篡位资本。刘永后来因不满黄皓干政被疏远,十多年不能朝见,但也只是被架空,从没有性命之忧。
对比曹丕登基后对曹植的百般刁难,刘禅的宽容显而易见。弟弟们既有亲王尊荣,又无夺权可能,自然不会铤而走险。
三、权力平衡术:让外戚、士大夫互相牵制
刘禅刚继位时,蜀汉政权分为三派:刘备的原从派系、诸葛亮代表的荆州派系、吴懿所属的四川派系。这三派互相制衡,谁也不能独大。
诸葛亮在世时,刘禅 “以父事之”,把行政权全交出去。但他没闲着,悄悄扶持外戚势力。吴懿、吴班兄弟被不断提拔,吴班甚至当上骠骑将军,与卫青、霍去病当年的爵位相当。
这绝非昏庸之举。诸葛亮的荆州派系势力太大,扶持外戚正好能形成牵制。而诸葛亮也明白刘禅的用意,从不对吴懿等人刻意打压。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刻废除丞相制,把权力一分为二:蒋琬管行政,费祎管军事。同时让吴懿镇守汉中,形成新的平衡。
这种布局,让任何一派都无法单独对抗皇权。吴氏即便想干政,哥哥吴懿的兵权也被朝廷掣肘;刘永、刘理没有外臣支持,更掀不起风浪。
难怪有学者说,刘禅是 “扮猪吃老虎” 的高手。他看似放权,实则把权力的缰绳牢牢握在手里。
四、人心笼络:用 “仁厚” 堵住所有闲话
刘禅的 “蠢”,很多时候是刻意的仁厚。刘备托孤时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既是说给诸葛亮听,也是说给满朝文武听的。
刘禅继位后,始终践行 “仁厚” 二字。大臣犯错,只要不是谋反,大多从轻发落。李严因延误军粮被罢官,刘禅也只是将其流放,还让他的儿子继续做官。
对宗室外戚,更是如此。吴氏的亲属无论才干高低,都能得到相应官职;刘永、刘理的子孙世代承袭王爵,从未被削藩。
这种仁厚换来了人心。蜀汉灭亡时,大臣郤正说刘禅 “凡百恶事,皆必推诿”,可正是这种不嗜杀的性格,让朝堂少了很多怨恨。
反观曹魏,曹丕对宗亲严防死守,曹植 “煮豆燃豆萁” 的悲剧传遍天下。司马懿政变时,曹家宗亲要么被架空,要么心向司马懿,根本无人反抗。
刘禅的仁厚,看似软弱,实则是最聪明的自保。当所有人都觉得他 “无害” 时,反而没人愿意冒险推翻他。
五、时势使然:蜀汉的国情容不得内乱
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曹丕篡汉时,魏国已统一北方,户口数百万;孙权占据江东,有长江天险。而蜀汉偏安益州,人口不足百万,还要常年北伐。
这种国情,容不得任何内乱。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是危言耸听。
吴氏家族深知这一点。他们是蜀中士族的代表,一旦参与篡位,必然引发荆州派系与四川派系的火并,蜀汉只会提前灭亡。吴懿守汉中时兢兢业业,正是明白 “覆巢之下无完卵”。
刘永、刘理也清楚局势。即便篡位成功,面对曹魏的压力,也坐不稳皇位。不如安分做个亲王,享受荣华富贵。
刘禅对此看得更透。他投降后 “乐不思蜀”,看似没心没肺,实则保住了自己和宗族的性命。王夫之评价他 “全躯保妻子之智”,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六、后世评说:被误读的 “昏君”
千百年来,刘禅一直被贴上 “昏君” 标签。可细究历史,他的很多 “蠢事” 都有深意。
他允许黄皓干政,是在蒋琬、费祎去世后,为了制衡姜维的兵权。姜维九伐中原耗尽国力,刘禅用宦官牵制,虽有不妥,却也是无奈之举。
他不战而降,看似懦弱,却让成都百姓免遭战火。相比东吴孙皓的残暴抵抗,最终落得 “一片降幡出石头” 的下场,刘禅的选择未必不是对百姓的仁慈。
就连司马昭都对他放下戒心。若非 “乐不思蜀” 的表演,刘禅或许早就像李煜一样,被赐一杯毒酒了。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刘禅 “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这个评价很客观:他不是雄主,却也绝非蠢材。
结语:不是蠢,是懂得藏锋
271 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 64 岁。他的一生,做了 40 年皇帝,当了 8 年安乐公,善始善终。
吴氏在他继位后安享太后尊荣,去世后与刘备合葬惠陵;刘永、刘理虽无实权,却也得以善终,子孙绵延。
这一切,都源于刘禅的生存智慧。他不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不像孙权那样猜忌多疑,而是用仁厚做外衣,用制衡术做内核。
所谓 “扶不起的阿斗”,不过是他藏起锋芒的保护色。在那个乱世,能让后宫外戚安分守己,让弱小的蜀汉延续四十余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的愚蠢?
刘禅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蠢” 不是真的无能,而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