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征战。仅用十余年,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也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然而,统一后的秦朝并没有稳如磐石,反而在仅仅15年后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火种。仅三年时间,强大的秦帝国就土崩瓦解。接下来,楚汉之争展开,四年后,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荀子·议兵》一文中提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意思是,秦军的战斗力在战国晚期已经非常强大,连魏国的特种部队都无法与秦军抗衡。然而,秦军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多年内,从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变得连起义军都无法抵挡呢?
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秦朝的军事制度
秦朝的军队分为三部分:郡县兵、边防军和中央军。为了震慑外敌,秦朝的边防军最为强大,中央军次之,郡县兵最弱。尤其是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加强防御,南征百越和北击匈奴,动用了80万大军。这些军队都是边防军,负责防守边疆。由于这些军队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返回,而是驻扎在边关,导致秦朝的内部军力非常薄弱,特别是在郡县兵的力量上,这些兵力大多只是地方治安的警察,战斗力相对较差。
当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时,他们所遇到的多是郡县兵,这些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起义军抗衡。很多地方百姓,尤其是来自东方六国的旧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起义,使得起义军的规模迅速扩大。举个例子,周文在攻打函谷关时,靠陈胜的委任状一路招募士兵,到达函谷关时,起义军已经有数十万了。
由于秦朝的军队制度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边防,一旦发生内部叛乱,必然面临迅速崩溃的局面。陈胜、吴广的起义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得秦朝根本来不及应对。
2. 中央集权的弊端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制政权,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将权力牢牢把握在手中。集权的优势在于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但也存在一个缺点:政权的稳定依赖于皇帝的个人能力。如果皇帝英明,国家就能稳固;如果皇帝昏庸,国家便会动荡不安。
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时,秦朝正处于赵高专权的时期。赵高通过沙丘之变扶持胡亥上位,并且打压功臣、皇族,甚至通过指鹿为马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由于赵高封锁了有关起义的消息,朝廷对此并不重视,甚至认为这只是一些小规模的盗贼作乱。结果,起义军迅速壮大,形成燎原之势,最后难以扑灭。
等到赵高意识到事态严重时,已无法控制局面,虽然章邯一度组织军队进行反击,但最终农民起义依然势不可挡。
3. 起义的地区背景
秦末的农民起义大多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地区,尤其是楚国。楚国与秦国的仇恨深刻,秦国当年曾灭掉楚国,而如今楚国反秦的决心同样强烈。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背后,是百姓对秦朝的愤怒与不满。尤其是在一些旧楚国的地区,许多人受到了旧贵族的号召,纷纷站起来反抗秦朝。
秦朝对这些偏远地区的控制力较弱,尤其是在郡县制下,中央政权的力量有限。而在秦朝的核心区(如关中、汉中、巴蜀等地),百姓依旧对秦朝的统治有较高的认同感,因此这里没有大规模的起义。
4. 秦末军队的衰退
秦朝建立后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和平,不再像战国时期那样处于战斗状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战争减少,原本的军功爵位制也逐渐消失。没有了战斗的压力,军队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也随之下降。
再者,秦朝晚期的秦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支强大的军队,许多老兵退役或去世,新兵的训练和士气远不及早期的战斗部队。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所面对的许多秦军士兵,或是未经训练的新兵,或是缺乏忠诚的老兵。这些兵员的战斗力显然无法与起义军的决心与战斗力相匹敌。
综上所述,秦朝军队的弱化,中央集权的弊端,地方的叛乱,以及起义军的高度凝聚力,共同导致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