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新三国》中,有一段情节是孙权下令杀害吕蒙,但这其实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这一创作是编剧朱苏进的创新,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满,认为自己比罗贯中更懂三国历史。为了在《新三国》中展现自己对三国故事的独特想法,朱苏进加入了这一情节。
在《新三国》中,吕蒙被设定为一个不听从孙权命令的将领,特别是他对关羽的仇恨。他认为,在周瑜施展奇谋,打算除掉诸葛亮时,关羽就应该被杀掉。通过这一情节,编剧试图表现吕蒙对孙权的不满,暗示吕蒙并不完全接受周瑜之后的孙权领导。
剧中,孙权派吕蒙去杀关羽,目的是为了维护与刘备的联盟关系。根据这个设定,关羽被认为是孙刘联盟的核心人物,如果杀掉关羽,孙刘联盟将会解体。孙权在夺取荆州后,曾打算释放关羽,希望通过这一举动重建与刘备的关系,并避免让关羽死在东吴人手中。这一段情节突显了孙权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关注自身权力的巩固,也十分重视与刘备的关系。
然而,吕蒙提前得知了这一命令,并决定提前出发执行任务,目的是为自己和周瑜复仇。这使得吕蒙在孙权眼中变得难以控制,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吕蒙的复仇行动,使得孙权不得不重新审视吕蒙的角色,也揭示了孙权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处境。
此外,剧中吕蒙被任命为大都督的情节,反映了孙权对这一职位的不满。在孙权看来,大都督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容易威胁到主公的权威。因此,当吕蒙去世后,孙权终于能够将大都督的权力收回,从而彻底掌握东吴的政权。这一设定让孙权成为了真正的主公,象征着他对权力的完全掌控。
然而,这段情节在历史上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周瑜并非唯一的大都督,他与程普共同担任水陆都督,形成了权力的制衡。吕蒙也并非完全由周瑜提拔,早在孙策时期,他就已经跟随邓当征战,孙策对他并不陌生。而且,吕蒙在孙策去世后并没有立刻被提拔为大都督,而是在孙策在世时,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逐渐上升。
总结来看,朱苏进在《新三国》中对孙权杀吕蒙这一情节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赋予了吕蒙更多反叛的色彩,同时也让孙权在剧情中摆脱了大都督的阴影,成为真正的主公。这些改编反映了编剧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个人的观点和创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