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冯·杰特马尔,1889年出生于维也纳。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刚刚从医学院毕业,并被派往俄罗斯前线担任军医。很快,他意识到自己的医学知识能够挽救很多生命,并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
1920年,东北中国爆发了严重的肺鼠疫,特别是在安东、盖平、西丰、奉天、榆树、海龙等12个县,疫情十分严重,死亡人数高达上万。那一年,肺鼠疫成为进入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为了应对这场灾难,海因里希被派往东北,参与瘟疫防控工作。他受到了当时负责东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吴连德博士的邀请,来对肺鼠疫进行科学调查,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那个时代,中国一旦感染瘟疫,几乎意味着死亡。因此,海因里希经常需要深入那些因疫情而几乎被完全摧毁的村庄,采集病菌进行研究培养。尽管瘟疫的死亡率高达90%,当时的百姓却深信迷信,反而对海因里希的工作产生了许多阻挠。 1938年,海因里希已经成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那一年,他应国际联盟的安排再次回到中国,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他受到了毛主席及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除了讨论医学问题外,毛主席还特别询问了奥地利以及海因里希本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立场。 1941年,海因里希前往上海,负责华南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在同济大学担任教授。他的医学贡献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海因里希继续积极参与奥中两国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1971年奥地利与中国正式建交之前,海因里希因病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