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最初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随着他们入主中原,逐渐受到汉文化影响,汉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到了清朝中期,满语逐渐衰退,即便是旗人日常也多使用汉语。不过,清朝的皇帝们情况不同,从顺治到光绪,他们的满语水平一直保持得相当好。
这是因为自入主中原起,清朝皇室非常重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对皇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其中,“国语骑射”是必修课程,而满语和满文更是重点内容。即便在清中期之后,皇帝们的满语满文能力仍然不俗。然而,慈禧太后例外,她出身背景较低,只会口语满语,不会满文,汉语水平也不高。
谈到末代皇帝溥仪,他的满语水平一直存在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溥仪三岁即登基,而清朝政权已经衰落,他很早就退位,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严格的满语教育。溥仪自己曾表示,自己的满语学得很差,甚至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学了多年满文,只学会了一个字‘伊立(起来)’。”他还透露,后来解放后,学者郭沫若想请他帮忙翻译满文资料,他只能尴尬地表示不会。
不过,溥仪真的不会满文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现有资料显示,溥仪曾长期接受满语教育,他的老师伊克坦是满文大家,教授了溥仪近十年满语。而且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溥仪学习英语的课本中,也显示他可以用满语对应一些内容。此外,溥仪在退位前后仍享有皇族待遇,有机会继续学习满语。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王庆祥研究指出,溥仪的满文能力并不差,甚至可以阅读满文著作。那么他为什么会否认自己会满语和满文呢?这与民国时期的排满氛围密切相关。民国建立之初,社会上流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很多旗人为了避免麻烦,隐藏满族身份,不教后代满语,甚至改姓改服饰。溥仪身份敏感,他不承认会满语满文,也可能是为了避开政治争议。
总的来看,虽然溥仪在自述中淡化了自己的满语能力,但从实际教育经历和相关资料推断,他的满语水平并不低,只是出于特殊历史环境选择了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