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都77岁了,朱元璋为何还不能放过他?只能说李善长太作了
迪丽瓦拉
2024-11-23 23:22:25
0

原标题:李善长都77岁了,朱元璋为何还不能放过他?只能说李善长太作了

“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毫无疑问,自三代以来得国最正者,非朱元璋莫属。同时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爱民之君,出身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深知农民的疾苦,“深知稼穑艰难”,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制定了无数体恤百姓的政策与措施。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可谓千古一帝。

同时,朱元璋也是“矛盾”的,晚年的朱元璋发动了数次规模庞大的政治大屠杀,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也让曾经不太熟悉历史的我觉得朱元璋太过狠辣。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今天我完全理解朱元璋。因为那些被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都有自己“该死”的理由和令人痛恨的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建立后,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他主动告老还乡后,也没能善终,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77岁。而这一切,只因为他的野心还未泯灭。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李善长这个人。

朱元璋曾说过“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器重。所以,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时,李善长直接位列“开国六公”之首,位居左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无数人争相依附在他之下。

随着李善长的权势越来越大,朝堂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当然淮西派之所以可以存在,那是因为朱元璋需要它们,用来制约有浙东官僚(即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的浙东官僚)。只有这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集权的目的。

这也是李善长的底气,他吃定了朱元璋还需要自己,不会对自己动手,谁让自己还有“价值”呢!可是当胡惟庸设计残害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时,李善长发现了不对劲,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于是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辞官,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体迈,希望能回到老家颐养天年。朱元璋对此没有任何挽留之意,直接批准李善长回家养老的请求。

李善长原本以为这样便可以带着一生的荣光平安到老,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77岁的时候,竟然遭到朱元璋的清算,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那么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何朱元璋一点也不念旧情?

①、位高权重,恃宠而骄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李善长一直负责军粮的供应,确保了大明王朝的顺利建立,可谓居功至伟。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年禄4000担,子孙世袭罔替;当然最特别的还是朱元璋还授予他的“丹书铁券”,凭丹书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子孙可免死一次。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与器重,而李善长也因为朱元璋的信任与器重,开始恃宠而骄、嫉贤妒能。

先是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二人,因为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李善长二话不说罗列了他们的一堆罪行,并且上奏朱元璋,让朱元璋罢黜了他们;御史中丞刘伯温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因争辩不过更是当众辱骂刘伯温。刘伯温害怕遭受李善长的报复,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可是哪怕这样,刘伯温最终也没能躲过。

在李善长的操作下,一大批朱元璋信任的官员一一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唯独李善长一派的人无事。这个时候的李善长身份地位已然达到了人臣的巅峰,随着而来的是心中滋生出傲慢、狂妄,言谈举止无不摆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当然,李善长的一举一动都落在朱元璋的眼里,朱元璋心里面跟明镜似的,但是也因此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欣赏、信任到后来的厌恶、怀疑。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因此放弃李善长。1376年,朱元璋将自己的临安公主下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授李祺驸马都尉。临安公主嫁给李祺后恪守妇道、孝敬公婆,而李善长更是因为临安公主下嫁给自己儿子,权势更盛,风头无两。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临安公主下嫁给李祺一个月后,便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二人联合上疏,弹劾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未能上朝,李善长问都不问一句,驸马都尉李祺更是6日不朝见,召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朱元璋的大不敬。

朱元璋细细回想,的确是这么一回事,自己连着好几天没见李善长,连驸马都尉李祺对自己也是不恭不敬的,十分生气。

于是朱元璋颁下旨意,将李善长的年俸由4000担削减为2200担。

李善长自然是不缺这俸禄的,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表明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心生怨恨了。

②、深受皇恩、却不知感恩

此外李善长与胡惟庸二人关系很好,多年间互有来往。不过在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时,李善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牵连。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然而李善长却没有心生感谢,连谢恩都没有,这也让朱元璋对他心存芥蒂;1385年,李存义及李佑被告发为胡惟庸党羽。这一次朱元璋还是对李存义、李佑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如此大的皇恩,李善长依旧觉得这一切是应当的。

如此。朱元璋对李善长则不再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于心。当然,这些还不至于让朱元璋对李善长下狠手,李善长做的事远不止这些。

③、借兵造府、滥用人情、张扬权势

按理说,李善长如果想建一座府邸,并不是什么难事,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他也要拿来张扬。他建府邸不请工匠,而是向汤和借调了300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府邸。

李善长这么做的目的,除了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是开国元勋,能享受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外,最主要还是试探汤和这些武臣的态度。

这件事自然是瞒不过朱元璋的,这让朱元璋心里面的疙瘩越来越膈应。李善长倚老卖老,不仅对自己当年的功劳念念不忘,甚至利用建府邸一事试探武将的态度,触及了朱元璋的底线。

但是,朱元璋还是顾念旧情的,依旧没有对李善长下狠手。

而李善长却依旧不知悔改,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了事被判发配边疆。李善长三番四次向朱元璋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丁斌。本来李善长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朱元璋很不高兴了。现如今李善长都已经退位了,还那么喜欢过问国事,这让元璋的怒火彻底被点燃,直接下旨对丁斌严加审讯。

这一审讯,丁斌直接招供了胡惟庸与李存义父子等人谋逆之事,随后李存义又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

原来,此前胡惟庸多次派人与李善长沟通谋反之事,甚至对李善长作出承诺,只要大事能成,便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虽然李善长并没有直接参与谋反,但得知如此大事却知情不报,与谋反同罪。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朝中大臣纷纷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甚至连李善长的女仆也加入了揭发李善长的队伍,检举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

这让朱元璋愤怒到了极点,自己对李善长掏心掏肺,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儿子李祺,可是李善长是如何报答自己的?明知胡惟庸谋逆却不揭发,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

终于朱元璋下定决心,决定狠狠惩处李善长。恰巧这个时候天象发生异变,巨星陨落。

朱元璋立即命钦天监占卜,卦相显示这场灾祸必须降临在老臣身上,否则便会落在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将天象星变和李善长联系起来,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70余人全部处死。

李善长儿子李祺因为是临安公主的驸马都尉,免于死罪,迁至江浦。李祺之子李芳、李茂,也因为是临安公主所生,朱元璋网开一面,没有治罪。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则担任孝陵卫指挥佥事。

当然,李善长那个世袭的韩国公爵位,也被朱元璋给撸了,一直到晚明时期才恢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中国的崛起,已经引发了一部分西方国家的担忧,尤其是美国,似乎在采取一切手段来打压中国。然而,很多人可...
原创 朱... 朱允炆没听懂朱元璋的警告,否则死的会是朱棣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从草根起家的天...
原创 三...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但也有许多人虽然才华出众,却未能遇到明主,导致他们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读到这...
原创 南... 《宋史》里写突火枪 “远闻百五十余步”,这数儿我以前真没当回事儿。不就是根粗竹子塞火药嘛,能响两声吓...
原创 西... 上期的文章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揭示了洛阳方面伪造历史资料的拙劣手段。在无法反驳这些证据的情况下,洛阳...
原创 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卓越...
原创 孙... 战国时期,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好奇,屈原是否有后代,并且这...
原创 慈... 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凭借着非凡的权力,牢牢掌控了大清的政局。她的保守政策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加速清...
原创 此... 在我军第三野战军中,粟司令是负责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尽管当时他只是副司令员,并暂时代理司令员职务,...
原创 徐... 权力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毒药,一旦尝到它的滋味,人们就会变得欲罢不能,总是渴望获得更多。就像那些已经成...
原创 武... 一提到武则天,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女皇这个词。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称为女皇的帝王。 我...
原创 萧... 1933年,黎川失守一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当时,萧劲光负责防守黎川,但他所带领的部队仅有70人,面对...
原创 百...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人们通过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北伐会...
原创 顺...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即位,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原本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24岁时,...
新华时评丨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
原创 董... 在《三国志平话》中,体重达到三百斤的董卓独揽朝政,凭借的主要力量是他手下的十四个帮凶。这些帮凶包括他...
原创 美... 欧洲各国真正感到震惊的,并非是俄罗斯军队的进展,而是美国突然提出的所谓“28条和平协议”,它意味着美...
原创 抗... 中国自古多灾难,但同样也不缺少抗灾的英雄。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便是其中之一,曾因抗击中国东北鼠疫而闻名...
【文史英华】翦伯赞:为“百家争...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1959年4月23日,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