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在历史上常被描述为冷酷无情、杀兄弑父、篡位谋朝、荒淫无度。许多人了解他,只知道康乾盛世,却对他在位短短13年中的作为知之甚少。事实上,雍正这一生争议不断,几乎每个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成为他得罪的对象,这也使得他的形象在历史上被抹黑了好几百年。那么,雍正究竟为什么总是得罪人?他是如何得罪这些人的呢? **得罪官员**
这一切要追溯到他父亲康熙晚年。虽然康熙在位时创造了盛世局面,但到了晚年,官员们的薪俸过低,加上打击贪官的法律放宽,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官场上一片乌烟瘴气。再加上长年征战,使得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因此,当雍正继位时,迎接他的是一个不太太平的局面。为了治理这个已经腐化的政权,雍正决定采取严厉手段,给大清王朝做一次彻底的刮骨疗伤。 雍正亲身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朋党之害。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像他自己争夺皇位那样的惨剧,他大力打击了八爷党,彻底分化瓦解了这个党派,甚至撤职监禁了不少参与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对拥有重权的年羹尧和隆科多进行削权调任,最后将他们抄家发配。为了避免储位悬空引发类似九子争储的权力斗争,雍正实行了秘密立储,确保大清的继承体系不再引发激烈的权力冲突。 随后,雍正开始清查国库的亏空,发现有些官员在上缴银两时存在贪污行为。对于贪污官银的官员,雍正先是革职抄家,然后勒令他们补缴亏空。特别是一些官员将收税时获得的碎银重铸成标准大小的官银再上缴,但在重铸过程中损失的部分(即火耗)被他们私吞。雍正下令严格管理火耗,规定火耗归公,确保这些官员不再中饱私囊。这一系列措施得罪了大量的官员,尤其是那些原本从这些腐败行为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雍正的憎恨与日俱增。 **得罪地主** 除了得罪官员,雍正还在税收制度上得罪了地主阶级。那个时候,大清实行的是人丁税,农民家里人口多、土地少,原本收入微薄,却还需要承担沉重的税负。而地主家里人口少、土地多,税负却相对较轻。雍正决定实施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按土地多少征税,这样一来,地主阶级的税负就与其土地挂钩,即便家里人口少,他们也必须为自己拥有的土地缴税。同时,这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不仅如此,雍正还推行废除贱籍的政策,解放了大量的奴隶。在古代,奴隶和奴才有着本质的区别,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处于主人的完全支配之下。雍正废除了贱籍制度,使原本属于贱籍的奴隶获得了自由,变成了普通公民。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触动了地主阶级和上层权贵的利益,使得他们对雍正的反感愈加深重。 **得罪地方豪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雍正还推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试图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将原本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改革为流官制度。土司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世袭统治,事实上,这些土司就像是地方的土皇帝,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地方控制力,还能随意剥削和压榨当地百姓,民众的生活极其困苦。而土司的税收通常远高于百姓的收入,民众的苦难堪比深渊。 因此,雍正决定推行改土归流,将土司制度废除,由中央政府派遣流官来管理这些地方。这项政策成功让当地百姓摆脱了土司的压迫,开始可以安居乐业,缴纳少量税收。然而,土司和地方的豪强们失去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必然对雍正心生怨恨。 **得罪文人士大夫** 雍正还得罪了文人阶层,尤其是在文字狱的开端。一切始于年羹尧,年羹尧是出将入相的重臣,凭借自己的战功为雍正即位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雍正对他非常看重,提拔他为陕总督、一等公。然而,年羹尧逐渐变得傲慢自大,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心中早已有所不满,终于找到了机会。 一次,雍正正在处理一件国事,恰逢天象日月合璧,五星连珠,朝廷的大臣们纷纷上表庆祝。年羹尧也上了一道折子,但他故意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朝乾夕惕的意思是从早到晚都要保持警觉,不敢懈怠,而倒过来写成夕惕朝乾就含有讽刺意味,暗指雍正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后宫,而不是朝政事务上。雍正抓住这个机会,将年羹尧一举扳倒,彻底剥夺了他的权力。年羹尧失势后,钱名世还为他写了诗歌拍马屁,雍正愈发愤怒,于是亲自提笔写下了名教罪人四个字,并命人将这四个字制成牌匾送给钱名世,要求他反省。而雍正更进一步,设立了观风整俗使来监督士人的风气,士子们不得不小心翼翼、闭口不言,文坛一片哀嚎。对于雍正的打压,文人士大夫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纷纷加入了对雍正的抹黑行列。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行动,雍正的形象在历史上始终未能获得公正的评价,但也正是这些政策和决策,才真正推动了大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