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帝王蟹总被视为小资轻奢食材,总是和牛、三文鱼并列。
当然,正如bistro菜单里的黑松露,一度被淳朴的云贵川老倌当成猪饲料,帝王蟹也不是“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反倒曾被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作为拳头产品。
国耻洗刷水产改造
日俄战争的失败让俄罗斯被迫出让帝王蟹捕捞权
公元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迫使俄罗斯允许日本在远东海域开展渔业捕捞。这里有着丰富水产,其中就包括帝王蟹等甲壳类动物。两年后,日本赶上了水产罐头大卖的风口浪尖,通过自研罐头技术和在勘察加半岛大建蟹罐头工厂,狠狠地赚了欧美的外汇。
很快,心有不甘的俄国人在官府扶持下大开工厂。可惜其罐头产量少、品质差,根本无力与日货竞争。
帝王蟹的主要分布范围
百余年前的古早版帝王蟹罐头
随着俄罗斯帝国含恨而终,新生的苏联决定韬光养晦、卧薪尝胆。1922年,他们同日本就远东渔业问题进行谈判,同意把领海内89%的捕蟹区出租给日本公司开发。同时悄悄引进、学习和消化日本技术,实为“倒退一步、前进两步”的典范。
公元1924年,苏联正式成立鄂霍次克-堪察加渔业公司,开启逆袭之路。短短几年内,苏联不惜花费35万卢布购买日本货船太阳丸,改名为“第一只蟹”号。同时,本土建造的“堪察加”号捕捞加工厂船下水,预示着进入小步快跑阶段。
积极捕捞帝王蟹的苏联工人
当然,早期的苏联早期的帝王蟹行业充斥着“傻大粗”本色,动辄就把幼蟹也一网打尽。全然没有日本蟹工的“匠人精神”。
另一方面,日本人不愿坐以待毙。他们在1929年下水22艘帝王蟹捕捞加工船,仅是4月至9月半年的时间里就生产42万罐蟹肉罐头。相比之下,苏联只有7艘捕捞船,罐头年产量不过区区4万左右。
不知不觉帝王蟹成为日本与苏联交锋的牺牲品
很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由于欧美各国消费降级,日本的帝王蟹业务量大为缩水。反倒是在全球化中脱钩的苏联,因未受冲击而被其它列强视为救命稻草。后者通过疯狂出口设备、技术以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前者借机获得了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到1930年代,得到充分“输血”的苏联,开始在帝王蟹捕捞和加工方面摆脱对日本技术依赖。仅1932年就一口气下水了11艘蟹工船,奔着打破日本垄断的目标乘风破浪。这一回,苏式“傻大笨粗”不再是“数罟入洿池”的粗放捕捞,而呈现为巨大船体、澎湃动力的工业美学。这也令小而精的日本渔船无力对抗,往往要召唤马鹿才有底气。
《蟹工船》中又涉及了日俄的水产战争
尽管手段和产量都迎头赶上,但受制于计划经济思维,苏联的帝王蟹罐头品控依旧感人。即便是消费降级的欧美买家,也不太愿意在这些口感盲盒上投入太多家庭支出。
无奈之下,有关部门只能放弃创汇念头,将大批帝王蟹罐头用于拉动内需。例如自创多种菜谱、大力推销积压的帝王蟹罐头,甚至是远胜“土豆加牛肉”小目标。
整个30年代 苏联的帝王蟹产业发展迅猛
东蟹西调
二战后苏联自己也能像帝王蟹般横着走路
二战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但战争带来的人口损失,让老大哥不得不引进小弟朝鲜的廉价蟹工,才能让自家的帝王蟹产业再度伟大。
通过对这些蟹工的精心培养,老大哥发现一个新问题--远东的蟹不够捞了!
南京大学也曾接受苏联的定向扶持
为实现可持续的吃蟹自由,苏联专家投入巨资研究帝王蟹习性和生存环境。经历多次重大失败,于1960年看中巴伦支海。毕竟,这里的水域环境与远东比较接近,无论是水温还是盐度都非常适合帝王蟹生活,且不论是运输往欧洲还是国内的大城市都十分便利。于是,苏联捕捞了3000多只帝王蟹,随后空运到巴伦支海将其放生。
然而,专家们万万没想到,巴伦支海缺乏帝王蟹的各类天敌。结果,失去压制的帝王蟹,靠着庞大身躯和杂食性而横行霸道。幸亏生长周期略长,才没有酿成剧烈的生态灾难。但假以时日,必定能发展为威胁巨大的入侵物种。
苏联专家成功让帝王蟹跳跃到巴伦支海开片
于是,苏联为帝王蟹产量大增、创汇内销两开花而暗喜之时,沾光又躺枪的挪威则是喜忧参半。
这一物种入侵的局势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想象。2011年,科学家在南极近海大陆架下方850米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
苏联时期的CHATKA帝王蟹罐头
116-123g款为1.4卢布,222-240g款为2.6卢布,
有点小贵但苏联普通人并非负担不起
当然,有人一定会问:既然帝王蟹已经泛滥,而且连收入并不高的苏联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为什么价格仍旧居高不下?
首先,由于海域天气恶劣,可供帝王蟹捕捞作业的窗口期很短。庞大的蟹群如同沧海一粟,需要声呐定位。捕捞时要用钢架尼龙网做成的馅笼,并用鱼肉做诱饵,然后绑上浮标,用强力的起重机沉入三四百米深的海底。这些都是真金白银。
帝王蟹的捕捞成本很高
随之而来的难度与风险,在《蟹工船》中对此有很多细致描写。捕蟹笼的自重加上帝王蟹的体重,会严重影响船体的平衡,有可能导致在风浪中倾覆。
即使是相对平和的天气,渔民也要顶着时速达128公里的狂风以及12米高巨浪,每天持续工作21个小时。这也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帝王蟹捕捞量变化
此外,捕捞上来的帝王蟹要进行长途活体运输,这又带来物流成本。既要避免它们同类相食,又要防止低温冻裂蟹壳,渔民们甚至用上昂贵的帝王蟹心率仪。
即便如此,俄罗斯为持续出口创汇,还是每年严打走私与非法捕捞。尤其是谨防远东原产地的帝王蟹资源被捞光,不惜像手无寸铁的渔船直接开炮。毕竟,仅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从苏联解体出来的俄罗斯就成立了约160家私营捕捞公司,下水的蟹工船总数超过350艘。
今天的俄罗斯仍大量依赖帝王蟹出口创汇
一面是社会主义拳头产品,一面是小资轻奢食材。
一面是入侵泛滥,一面是限量捕捞。
帝王蟹的命运可谓是一言难尽。
如今,由于特别军事行动持续,俄罗斯的帝王蟹出口遭到欧美制裁,只能悄咪咪销往远东。岂料被某些人视为小资的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