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权臣的荒唐行径都屡见不鲜,但其中不少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原因。尤其是当权臣和宫中地位较高的女性发生了突破礼法和伦理的事情时,双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事情的真相其实已经变得十分清晰。在三国鼎立的时期,各国不仅要面对外敌的征伐,国内的斗争同样激烈。东吴也因为继承问题而引发了内斗,甚至一度出现了姑妈与侄子私通的荒唐事件。而这一切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东吴在权力继承上的巨大斗争,也是朝廷内两股势力暗中合作的结果。正是这场丧失廉耻的私通,几乎摧毁了东吴三代的努力。
东吴的内斗为孙峻和孙鲁班的私通提供了机会。孙峻是孙权设立的辅政大臣之一,年轻时才华出众,虽然无法与诸葛亮、周瑜、郭嘉等人相提并论,但在东吴政坛上,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尤其是,他虽然出身宗族,但家族势力并不强大,因此并不会对孙权及其继承人构成威胁。孙权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打算将孙峻培养成一个只忠于自己的力量,用来制衡江东的老贵族。从孙氏政权的三代历程来看,东吴自建立政权以来,朝廷内部就一直存在着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斗争。 东吴的建国始于孙坚及其淮泗集团在江东的基业。从孙坚去世后,孙策分析局势,决定脱离袁术的控制,带领淮泗集团向江东扩张。在占领浙江和吴郡之后,孙策统一了江东,并建立了江东政权。这一过程中,淮泗集团的功劳巨大,是开国立宗的功臣。然而,新政权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与当地的大族豪强共处。孙策采取了强硬的手段,通过暴力手段削弱了当地的大族势力,但这种做法很快带来了滥杀现象。 即便是一些本愿亲近孙策政权的大族,也因为孙策的猜疑,陷入了困境。最终,江东的势力格局变成了孙氏家族政权和淮泗集团的对立,原本的地方势力则处于权力的底层。尽管暴力手段起到了短期镇压的效果,但孙策很快意识到,江东本土的大族势力根深蒂固,单纯的打压只会激化矛盾。经过几番博弈,孙策开始采取制衡策略,努力化解与江东大族的敌对情绪。通过董袭、全柔、贺齐等人进入朝中,江东大族的抵抗逐渐得到缓解。 然而,孙策被杀后,孙权继位,开始面临更为复杂的局势。孙权决定利用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之间的制衡。在与蜀军作战时,孙权虽然舍弃了具有作战优势的江东旧族,转而重用淮泗集团,但淮泗集团的武将居多,文官数量相对较少。为了增强文官力量,孙权通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吸引了鲁肃、诸葛瑾、吕蒙等人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随着时间推移,江东集团逐渐与孙氏政权融为一体。周瑜、鲁肃等人的去世,以及吕蒙因战功而被提升到权力中心,江东大族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军事大权。孙权也在这时宣布称帝,太子的人选成为了朝廷斗争的焦点。孙权有七个儿子,每个儿子背后都有不同的支持者,且都与前朝有过一定的斗争。与此同时,孙权一直致力于平衡各派系之间的势力,这种局面给了孙峻一个机会,他凭借没有强大背景的优势,最终与后宫勾结,形成了对太子继位问题的有力支持。 孙权的第一个太子是孙登,但不幸早逝,之后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很快被废除,改立孙亮。这时,江东大族与淮泗集团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各自支持不同的太子人选。作为孙权提拔的新人,孙峻提出建议,要求立孙亮为太子,并废除孙和,这个提议最终得到了孙权的采纳。而孙峻背后有着更大的政治图谋——他与孙鲁班早有私通,二人联合,最终成功推动了孙亮的立储计划。孙鲁班利用与孙峻的关系,极力推动孙亮上位,借此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孙峻和孙鲁班的勾结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孙鲁班和孙峻通过私通建立了密切的政治联盟,目的是共同支持孙亮,趁机排挤掉他们的政治对手。孙亮最终登上太子宝座,而孙峻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成为了东吴政坛的实际掌权者,开始与其他权臣展开激烈的斗争,东吴的政局再次陷入了混乱。 随着孙峻逐渐掌权,东吴的内斗变得更加激烈。孙峻与诸葛恪的政治斗争愈加白热化。诸葛恪虽然有才能辅佐帝王,但由于性格刚愎自用,孙权对他产生了疑虑。孙峻则通过巧妙的捧杀策略,使得诸葛恪顺利登上了首辅大臣的职位。然而,诸葛恪虽然在内政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过于急功近利,始终未能克服北伐中的失败,最终导致了东吴国力的进一步衰退。 诸葛恪的失败并非偶然。由于他在战争中的鲁莽决策,导致东吴国力受损。孙峻趁机积累了更多的政治资本,最终在诸葛恪的失败后,实施了暗杀行动,彻底消除了这个竞争对手。然而,孙峻的野心并未止步,他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直到他的暴虐行径引起了朝中其他人的反感。 孙峻在面对魏国的强大时,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导致了国内的广泛不满。最终,孙峻的政治对手通过密谋将他除去,东吴的权力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孙峻去世后,孙权的儿子孙休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清除掉了孙峻的残余势力,东吴的内部斗争达到了高潮。孙休不仅清算了孙峻的集团,还将孙峻从族谱中除名,彻底切断了他与孙氏家族的联系。最终,孙休成功掌控了东吴政权,摆脱了曾经的权力斗争。东吴的内部权力斗争无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内耗,成为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各派系之间的尔虞我诈、利益争斗,使得东吴逐渐陷入了衰退的泥潭。各方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斗不休,而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也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