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历史上最传奇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他在46岁那年登上总统宝座,随后连任四届,创下美国政治史上的空前纪录。从大萧条的深渊到二战的硝烟,他用12年的时间带领美国从崩溃边缘走向超级大国的巅峰。
至今,他的名字依然被美国人铭记,与华盛顿、林肯齐名。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1933年3月4日那个寒冷的就职日,当时的美国正陷入绝望,而罗斯福的出现,像一道光,照亮了国家的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看看他是如何在风雨中书写历史的。
从豪门里走出来的战士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州海德公园一个显赫的家族。
这个家族在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的远房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早在1901年就当上了第26任总统。
小时候的富兰克林日子过得舒服极了,家里有钱有势,他还有机会跟着父母到处旅行,开阔眼界。
到了求学年纪,他先后进了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在人群里脱颖而出。
1905年3月17日,他和埃莉诺·罗斯福结婚,那场婚礼可不简单,主持人是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那天,富兰克林看着满场的政界大佬,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闯出一片天。
几年后,1913年,他如愿以偿,被任命为助理海军部长,正式踏进美国政坛。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
可命运偏爱给人出难题。
1921年8月,39岁的罗斯福突然得了脊髓灰质炎,下半身从此瘫痪。
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想象一下,腿都动不了,还怎么跑选战,怎么站上讲台?
但罗斯福没被打倒。他每天咬着牙锻炼,拖着病体也要出现在公众面前。更厉害的是,他从不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脆弱,总是笑着,给人一种“没事,我还能行”的感觉。
这种韧性让人动容,他不只是在跟身体较劲,也是在跟命运抗争。
到1933年1月,他以46岁的年纪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时,已经不是那个豪门少年,而是一个历经磨砺的战士。他的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汗水和泪水,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大萧条里点燃希望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站在国会大厦前宣誓就职。
那天的美国,惨得没法形容。大萧条从1929年开始肆虐,到这时已经把国家拖进了深渊。
1700多万人没工作,5500家银行关门,86000多家企业倒闭,街上到处是失业的人群,连吃饭都成问题。罗斯福上台那天,空气里满是绝望。
可他一开口,就不一样了。
他在就职演说里说:“人类每次从危机里爬起来,知识会更广,道德会更高,目标会更纯。”他没时间感慨,马上就干了起来。上任头几个月,他推出一堆政策,统称“新政”。
比如《紧急银行法》救活了快垮掉的银行,《联邦紧急救济法》给穷人发钱,《农业调整法》和《工业复兴法》让经济慢慢喘过气来。
还有那些公共工程项目,修路、建桥、发电,硬是给几百万人找回了饭碗。
罗斯福的思路很清楚:市场自己玩不转的时候,政府得站出来。
他常说,“自由放任的时代结束了”。他还喜欢用电台跟老百姓聊天,叫“炉边谈话”。
每次他对着麦克风讲政策,声音平静又坚定,底下听的人就觉得,这总统跟咱是一伙的。到1936年,他连任时,支持率冲到60%,谁也挡不住。
几年下来,美国变了样。国民收入涨了50%,工厂又冒烟了,银行也敢放贷了,路上车多了起来。
当然,有人看不惯,说他管得太多。可罗斯福不怕争议,他甚至跟最高法院杠上了,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干到底。
到第一个任期结束,他已经成了美国人眼里的“救星”。这时候,谁能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呢?
战火中的不倒支柱
1940年,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要结束了。
按老规矩,美国总统干两届就该歇了,从华盛顿那会儿就这么传下来。可那年欧洲打得乱七八糟,希特勒带着德国横扫大陆,日本在亚洲虎视眈眈。
罗斯福一看,这时候退下来,国家怎么办?他顶着争议,决定再选一次。结果呢,55%的选票到手,第三次当总统。
其实,当时宪法没写死只能干两届,罗斯福这么干虽然破了传统,但也没违法。
老百姓也觉得,船到河中间,别换舵手,稳一点好。果然,1941年12月,日本膨胀到了极点,居然袭击了珍珠港,迫使美国卷进了二战。
如此一来,可把罗斯福彻底忙坏了。
他把美国的工厂、农场全动员起来,造飞机、造坦克、运粮食,硬生生把国家变成战争机器。同时,他还拉着中国、苏联、英国组了个反法西斯联盟,四处救火。
1944年,战争还没打完,他又选了一次,拿下53%的票,成了美国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这时候,他63岁,身体早就垮了,可他还在撑着。
盟军眼看着要赢了,结果1945年4月12日,他突发脑溢血去世,没能看到胜利那天。
他走后,美国人很快通过了宪法第22修正案,1951年正式生效,规定总统最多两届。这条规矩,算是对罗斯福传奇的另一种肯定。
从大萧条到二战,罗斯福用12年把美国从谷底拉到顶峰。他的政策有争议,但没人否认他的魄力和远见。他去世时,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这份遗产,谁也抢不走。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