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虽然最终一统华夏,但在战国初期,其国力并不突出,甚至在关东的诸侯国眼里,秦国不过是西部的蛮族而已。那个时候,真正的霸主并不是后来的强国秦国,而是魏国。魏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魏武卒的存在。魏武卒是由战神吴起所创建的精锐步兵,曾以五万人的兵力打败过五十万秦军,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军事奇迹。据史书记载,魏武卒在其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参加了七十二场大规模战争,取得了六十四场胜利,其他的比赛大多以平局收场,足见其强大的作战能力。
但是,在马陵之战后,孙膑击败了魏武卒,导致魏国此后逐渐衰退,甚至在后期任凭秦国蹂躏。那么,为什么魏国没有重新组建魏武卒,恢复昔日的强盛呢?这其中的原因,先秦大儒荀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吸取了魏国失败教训的商鞅,成功在秦国实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盛。 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加剧,传统的制度和军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战争需求,因此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而魏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四面受敌,且大山大河将其隔开,尽管易守难攻,但同样也容易遭受压迫和封锁,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魏文侯开始实施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悝变法,其中,军事改革由吴起负责,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创建武卒制度。 春秋时期,中国的主力军种是车兵,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往往通过车兵的数量来衡量。然而,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车兵的作用逐渐减弱。魏国顺应时代的需要,弃车兵而改为以步兵为主。根据《荀子·议兵篇》的记载,魏武卒的训练和装备非常严格。每个魏武卒都要穿戴三层甲胄,手持长戈,腰佩利剑,背负五十支箭,携带三天的口粮,要求能够在一天内行军百里(大约40公里)。因此,魏武卒是一支典型的重装步兵,且考核非常严格。与此相对应的是,魏武卒的待遇也非常好。只要考核合格,国家不仅免除其税负,还会奖励百亩田地和房产,甚至对其家属也有丰厚奖励,确保一个人立功,全家光荣。正是这种严格的军纪和优厚的待遇,使得魏武卒在战国初期屡战屡胜,成为魏国强大的军事支柱。 然而,魏武卒制度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其过于高昂的成本。为了维护魏武卒的强大,国家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装备,还要给予他们丰厚的土地和物资保障。根据制度,每一个魏武卒都会获得至少100亩土地,五万魏武卒就需要500万亩土地。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魏武卒的人员更替、战损增多,国家必须不断补充新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支持这些士兵。但在李悝变法实施之后,魏国实行了土地私有化政策,给予魏武卒的土地不会收回,这无疑对国家财力构成了极大的压力,长久以往,魏国的国力必然会受到拖垮。 因此,荀子曾经指出,魏武卒虽然短时间内很强大,但由于其制度的缺陷,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财政困难。他形容魏武卒为危国之兵,意味着这种兵力虽然在短期内强大,但由于成本过高,难以长久维持。 进一步来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不仅导致魏武卒的老兵大量伤亡,还让魏国失去了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加上国内土地兼并严重,魏国根本无法继续支持魏武卒的土地配额,也没有能力再次建立起像过去那样强大的步兵部队。 与魏国的武卒制不同,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军功赐田制度,则采取了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商鞅规定,军功赐田可以继承,但继承时要降级两级,继承的土地也要减少,多余的土地会被国家收回。此外,如果继承人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也不能继承土地,这样就避免了田地和爵位的过度集中。这样的制度使得秦国可以长期维持士兵的土地配额,从而保持了军队的稳定和强大。最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得秦国的军队持续强盛,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历史经验来看,许多雄图霸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看似平凡但极为重要的细节。魏武卒的强大,虽然短时间内让魏国成为强国,但由于缺乏可持续的支持,最终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很多历史上的失败,尤其是大规模战争的失败,背后其实都与国家财力、粮草等基础问题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