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问题太多了,没有办法和八旗拼消耗。
明朝是后金相比,是个庞然大物,如果和后金在战场上拼消耗,属于以大博小,并不划算。后金人口、物力都有限,明朝应该避免在战场上和后金拼消耗,而是有限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拒绝内耗,等国力积蓄后再说。
崇祯即位之后,中原和关中地区罕见的出现了连年灾害,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不是旱灾就是蝗灾、地震等。
《豫变纪略》统计的河南遭受灾情如下:崇祯三年旱,四年旱,五年大旱,六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七年夏旱蝗,八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九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十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十一年大旱蝗,赤地千里,十二年大旱蝗,沁水竭,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让明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饥民遍地,在这个时候再和后金拼消耗,国内情况拖不起。
当时最好的情况,就是和后金暂时讲和,赶紧休养生息,如果后金拒绝讲和,就在关键点上部署精锐固守,招募流民修建工事,起到以工代赈的效果。
崇祯之前,明神宗和木匠皇帝朱由校,都长期不理朝政,朝堂上形成各种党派,斗争越来越严重。朱由校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打击东林党;崇祯上台后,除掉魏忠贤却不抑制东林党,造成东林党迅速崛起,掌控着帝国的命运。
东林党对于不是自己党派的人,不论是非黑白疯狂打压,对自己人不论是非优劣极力提携,甚至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他们为了保护江浙财阀的利益,想方设法减少对富商地主的税收,国家财政更加吃紧。对于已经在崩溃边缘的农民,却加大税收力度,直接渴泽而鱼,造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的内斗和内耗,大量消耗了国力,国虽大,却不能形成合力。这种情况下去拼消耗,他们会不断利用战争清除异己,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拼消耗的办法非但不能拖垮敌人,反而使自己灭亡更快。
如果崇祯是个真正的明君,上位之后应该优先解决内部的党争问题,清廉官员队伍,赈灾流民,抚恤百姓。等内部完成整合之后,形成上下一心的合力,国力得到积蓄,战争准备更加充分,然后再凭借碾压式实力,对后金发动进攻,迅速解决问题,避免拖而不决形成添油战术。对此,大家认为呢?你觉得如果明末用拼消耗的方式对抗八旗,能够取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