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没有死,而是凭借蒙恬的三十万精锐大军进驻咸阳,并得到嬴姓宗亲、外戚以及朝廷大臣的支持,胡亥通过矫诏自立为二世皇帝的阴谋很快会败露。如果扶苏选择自立为王,局势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终产生不同的历史走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第五次东巡,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赵高等人。秦始皇在平原津突然生病,最初他认为是神灵的干预,于是派蒙毅去齐鲁地区祭拜神灵。然而,车队到达沙丘时,秦始皇意外去世。当时蒙毅在外,最先获知秦始皇死讯的是赵高。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篡改遗诏,决定立胡亥为太子,并矫诏赐死扶苏和将军蒙恬。 当时,蒙恬正在上郡指挥三十万大军修建长城,而扶苏也被任命为监军,具备了自立为王的条件。秦始皇去世后,秦朝的兵力分布复杂。虽然秦朝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出征楚国时动用了60万兵力,几乎耗尽了全军的力量。此外,《淮南子》提到屠睢曾带领50万大军分五路征讨岭南,导致咸阳的正规军只有五万守卫。 此时,真正的大秦精锐已然掌握在蒙恬手中,三十万精锐大军是当时最强的力量。如果扶苏决定回到咸阳,即使胡亥通过玉玺发布矫诏召集全国勤王,蒙恬的军队也不会轻易被击败。屠睢的岭南大军虽多,但由于远征,始终无法及时回援咸阳,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岭南军才有所行动。 蒙家军对扶苏的支持不可小觑。蒙家历代忠诚,蒙恬与扶苏关系亲近,一直忠心耿耿。秦始皇派扶苏去上郡监军,正是希望他能掌握秦朝的军事力量,为日后的继位做准备。因此,蒙恬绝不会轻易服从胡亥的命令。当蒙恬收到赐死扶苏的诏书时,他首先怀疑诏书的真伪,并劝扶苏不要轻举自杀。尽管扶苏最终选择自杀,蒙恬依然保持理性判断,未盲目从命。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的军队对他有极高的忠诚,即使他被捕,依然能够影响军队的决策。换言之,如果扶苏没有选择自杀,而是怀疑胡亥命令的真伪并拖延时间,蒙恬的三十万精锐很可能会立刻转向扶苏,成为他忠实的亲军。 扶苏的继位并非没有支持。按照当时的惯例,扶苏是秦始皇死后的合法继承人,嬴姓宗亲理应支持他。然而,秦始皇的统治压制了宗族的势力,导致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较弱。根据电视剧《大秦赋》中的设定,扶苏的母亲芈华出自楚系外戚,这为楚系外戚的支持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嬴姓宗亲与楚系外戚联合支持扶苏,那么胡亥的遗诏很可能会被认定为矫诏。即便胡亥依靠遗诏的权力,如果失去这些支持,扶苏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和外戚势力的支持也足以与胡亥抗衡。 朝廷大臣对扶苏的态度也值得注意。李斯虽然是丞相,但性格多疑,善于投机,他的忠诚并非坚定。而蒙毅作为上卿,不仅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一直忠心耿耿。如果蒙毅支持扶苏,他能够调动大多数朝臣的支持,而李斯未必会全力反对。扶苏深受大臣们的喜爱,加上蒙毅的支持,许多大臣会倾向于支持扶苏继位,而非支持胡亥。如果扶苏能够质疑胡亥的赐死诏书,并利用这种矛盾拖延时间,矫诏的真相将最终暴露,秦始皇的死讯很快传遍全国。胡亥和李斯的矫诏将失去效力,无法号召全国的军队。而蒙恬手持三十万大军,能够顺利护送扶苏进入咸阳,最终取代胡亥的位置。此时,胡亥和赵高的结局注定将被清除出局。 如果扶苏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抗命,矫诏的真相迟早会曝光,蒙恬凭借其精锐大军进驻咸阳将毫无难度。咸阳城的五万守军根本无法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对抗。最终,如果扶苏未死,胡亥的篡位计划注定无法得逞,嬴姓宗亲与外戚的支持将助力扶苏登基,而蒙恬的军队将成为扶苏权力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