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划分,直系和皖系的说法其实很简单粗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北洋军的上将大多来自河北和安徽这两个省。北洋军一共有65位上将,其中42位属于北洋系统,而河北就培养出了22位上将,安徽则有9位。由于这些上将的首领大多来自河北和安徽,所以就形成了直系和皖系的划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徽籍的9位上将中,有4位并不属于皖系阵营(分别是姜桂题、冯玉祥、聂宪藩和江朝宗),其中冯玉祥甚至可以说是皖系的对立面(他其实是在河北长大的)。真正属于皖系的安徽上将只有段祺瑞、段芝贵、倪嗣冲、张广建和吴光新五个人。在北洋军阀中,其实有一个被忽视的群体,那就是山东的军阀。直系、皖系甚至奉系的许多军事冲突,背后都能看到山东军头的身影,甚至是那些与北伐军激战到最后的军头,也大多是山东人。 山东本身就是北洋军的重要兵源地,许多山东籍的上将都是出类拔萃的猛将。虽然山东籍的上将只有6位,少于安徽籍的9位,但每一个都非常出色。除了这6位上将,来自山东的其他军阀头目也在各类军阀混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前文提到的安徽上将有9位,但实际上,真正紧跟老段(段祺瑞)的只有5个。这5人中,除了段祺瑞自己外,有些人的能力实在有限。比如段芝贵,虽然是清末著名的皮条客,但并非军事能才;倪嗣冲战力不强,甚至在一次被河南土匪抢占了家园,还得依赖直系的吴佩孚帮忙找回;甘肃督军张广建只带领一个混成旅守住了甘肃;而段祺瑞的大舅哥吴光新,甚至被段家人看作反面教材,劝段家后辈千万不要学他。实际上,老段身边,能撑得起场面的只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山东人。他们分别是小扇子徐树铮(虽是安徽人)、靳云鹏、曲同丰和卢永祥。 靳云鹏的亲弟弟靳云鹗是直系的大将,还和张作霖的家族有亲戚关系,并且是曹锟的结拜兄弟。尽管靳云鹏属于皖系,但老段兵败后,靳云鹏依然被推选为总理,因此并没有完全获得段祺瑞的信任。靳云鹏也清楚这一点,他与同样来自山东的王占元(当时王占元家乡也在山东)、吴佩孚保持着密切联系,吴佩孚曾支持他当总理,这也使得当时有了鲁系的说法。而曲同丰和卢永祥则一直忠诚于段祺瑞。曲同丰在直皖大战时与曾经的弟子吴佩孚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而卢永祥的部队,在直皖战争后仍然是皖系的主力部队,老段最后的希望也寄托在卢永祥身上。 在直系阵营中,最著名的山东将领当然是吴佩孚,他几乎帮助曹锟打下了整个江山,吴佩孚的洛派也是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位山东籍的直系大将是孙传芳,虽然很多人误以为他是皖系的,但他其实是直系的晚辈,曾一度提出过直系大联合的口号,并且在突袭奉系时,成功将奉军赶出了东南地区。即使吴佩孚在北伐战败后,孙传芳依然与山东人靳云鹗一起,坚持与北伐军作战,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兵权。 奉系中也有山东出身的将领,那就是张宗昌。张宗昌的军队在1923年前只有几千人,但在1924年山海关之战后,他凭借着一口山东话吸纳了6万多直系旧部。吴佩孚东山再起时,张宗昌则表示山东人不打山东人,试图与吴佩孚拉近关系。北伐战争期间,直鲁联军也是北洋军最后坚持战斗的部队,直到它被奉军与北伐军联手消灭。总体来说,整个北洋时期的战争中,山东的将军们打得最为实在。虽然他们的崛起较晚,未能像直系和皖系那样一开始便声名显赫,但他们的军事实力与贡献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