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蜚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们常常在酒桌上听到我不服这三个字,现在这句话已经不仅仅是酒桌上的口头禅,也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现代流行的,而是源自汉高祖刘邦时期的韩信。
韩信是汉初的杰出军事家,年轻时生活贫困,朋友们都看不起他。尽管如此,他却酷爱兵法,经常带着一把宝剑,并且曾经忍受过无数的侮辱。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能忍耐的品质,在经历了许多曲折的经历后,最终在萧何的推荐下辅佐刘邦,帮助他统一天下。随着刘邦的逐渐强大,刘邦和吕后开始感到威胁,最终设计陷害并杀害了韩信。正是在死前,韩信喊出了那句我不服,如今已经成为酒桌上的经典名句。 韩信的出生十分普通,家境贫寒。他从小自命不凡,虽然家庭贫困,连饭都吃不饱,但他身材高大、威武。曾有一次,村里的屠夫命令韩信从屠夫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虽然愣了一下,但还是忍辱从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次胯下之辱深刻地影响了韩信,也让他更加清楚底层生活的艰难。这种经历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人上人,终于走上了封侯拜将的道路,凭借出色的能力,他得以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并让那些曾经欺负过他的人刮目相看。 韩信在少年时期的遭遇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才使得他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陈胜、吴广爆发起义时,韩信不再满足于在贫困的小村庄里度日。他先后投靠了项羽和刘邦。起初,刘邦并未重用韩信,只是给了他一个小职务。但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开始重用他,最终封他为大将军。韩信果然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帮助刘邦打败赵国、消灭魏国、战胜齐国。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韩信巧妙运用兵法,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刘邦可能就无法统一天下。 因此,有人说,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楚汉战争胜利后,韩信声名显赫,被称为兵仙。由于韩信帮助刘邦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帝业,刘邦出于对韩信日渐强大的恐惧,开始对他心生疑虑。韩信被封为齐王,获得了一片富庶的土地,但刘邦认为自己和韩信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君臣之道,而是平起平坐的两个王者。尽管韩信始终忠诚于刘邦,但刘邦始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信任他。 项羽败亡后,刘邦将韩信贬为楚王,虽然名义上保留官职,但实际权力已经丧失。韩信的部下曾经劝他造反,但他始终没有行动。他选择忠诚于刘邦,从未有过叛变的心思。可是,刘邦从某种渠道听到了韩信有造反的企图,便借此机会将他抓起来软禁在身边。韩信对自己被如此对待感到极为伤心和愤怒,便吟出了狡兔死,走狗烹;蜚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他深感自己被背叛和伤害,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命运。韩信的愤怒和失望让他决定暂时不出朝,甚至病了几次没去上朝。韩信自认为功劳巨大,理应得到更多的尊敬和回报。他不愿再与庸碌之人为伍,这种傲慢与轻狂得罪了许多当时的朝廷大臣,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他早已对刘邦失望时,巨鹿的守将陈豨决定造反,韩信选择与陈豨联手,虽然这个决定已经为时过晚,他依然甘愿做内应。当刘邦亲自带兵平叛时,韩信假装生病拒不出兵,他还暗中策划谋害吕后和太子,但事情很快被揭露。吕后听从萧何的计策,假称刘邦已平定叛乱,要求大臣们前来道贺,实际上是为了抓住韩信。韩信前去拜贺,刚一进门便被捕,吕后最终以谋反罪名将他赐死。在临终前,韩信喊出了那句我不服。 刘邦听闻韩信被赐死后,心情复杂,一方面他终于除去了最大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失去一位曾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感到惋惜。事实上,韩信的死让人感到惋惜和可惜。韩信才华横溢,却因为自己的过于突出,最终失去了生命。虽然曾有人劝他反叛,但他总是认为刘邦待自己极好,自己应该忠诚于刘邦。韩信虽然明白忠义的道理,但却没有收起锋芒,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 临终时,韩信深感遗憾,他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他并非后悔造反,而是后悔没有早些做出反应。他在死前说的我不服,正是表达了他对不公命运的抗议。他不服气自己被处死,不服气所处的局势,更不服气自己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中。 如今,我们去韩信祠堂时,可以看到上面写着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这句话。我们应该从韩信的故事中学到的是忠诚与讲义气,但更要懂得收起锋芒,懂得张弛有度,学会保护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