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聂杰杰摄
11月8日,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秦简圣地”湖北云梦举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古代简牍保护、研究及活化利用展开研讨,旨在推动这一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此次活动的举办,正值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1975年12月,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曾震动考古界,首次揭开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纱。从睡虎地11号秦墓中清理出秦简共1155枚及80余枚残片,总字数近四万,因数量庞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被誉为“法史宝库”“秦文化百科全书”。这批写于战国末至秦始皇时期的简牍,涵盖《秦律十八种》《效律》《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诸多内容,填补了传世文献中秦律细节的空白,完整呈现了秦代法律体系的细密严谨。
云梦睡虎地秦简揭示的秦法体系为中国大一统奠基,其门类谨严的律文、问答释律的体例、以例解法的智慧,为汉唐律典的发展铺就了道路。其中《秦律十八种·田律》被视作“中国最早的环保法”,蕴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这一观念在后世得以延续,同在云梦出土的睡虎地汉简《旁律》中有内容极为相近的律文,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律法维度的“汉承秦制”。
睡虎地秦简内容包罗万象,创下多个“最早”记录,包括中华法系之源、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最早的传染病防治法、最早的刑事侦查和法医记录、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活动当日,参会嘉宾在云梦县博物馆、云梦县睡虎地考古遗址中心展厅内,于简牍墨迹与数字影像的交织中,感受秦律木牍的千年智慧与现代诠释。其中,《法律答问》以100多个案例释律,包含“百步之内不救援遇袭者将受处罚”的见义勇为强制性规定;《为吏之道》明确官吏“五善”“五失”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让参观者深切体会到秦汉简牍法律精神与现代生活的紧密关联。
据介绍,一年来秦简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睡虎地秦简普及本》出版,博物馆新馆升级,数字化技术不断应用,青少年研学活动火热开展,使得简牍研究这一“冷门绝学”在荆楚大地不断发扬光大。(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