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在《出师表》中曾感慨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流传千古,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这句诗所描述的正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悲壮命运。诸葛亮,字孔明,自公元208年投身仕途以来,便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立志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荣耀。即便刘备未能实现这个目标,甚至去世,诸葛亮依然没有放弃,仍然奋力北伐五次,力图将蜀汉带回中原。但尽管他付出了无数努力,最终却未能成功。即便他誓死要攻魏,后续的北伐也未能取得第一次那样的显著成效。因此,有人猜测,如果第一次北伐时马谡没有失守街亭,或许蜀汉会因此取得胜利,毕竟当时的战势确实对蜀汉有利。然而,这样的推测真的成立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攻打祁山时的情况:“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这说明,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倒向蜀汉,甚至震动了关中地区。看起来,这场战役进行得十分顺利。然而,好景不长,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督战,并派遣张郃率领五万大军迎战。负责阻击张郃的马谡因为指挥失误,最终导致了蜀军的失败。为了稳妥起见,诸葛亮决定撤兵。此时,马谡成了最大的责任人,但很少有人提到的是,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十位重要的将领。
其中的损失,确实包括了马谡以及他手下的两名将军。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撤兵后,向刘禅请罪,称马谡失守街亭是自己没有识人的过错,甚至主动请求降职三级。同时,为了让大家明白自己愿意承担责任,诸葛亮还处决了马谡和他的两名将军。史书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另外,《三国志·王平传》也提到,诸葛亮在战后执行了对马谡和其他将军张休、李盛的处决。换句话说,诸葛亮在这一战后,斩杀了三员将领。但这只是战后的损失,战斗中他还失去了哪些重要人物呢? 《三国志》裴松之注释中引用了《后出师表》的内容,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诸葛亮自进入汉中开始北伐后,已经失去了不少战将。除了赵云外,还有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位大将,以及七十多名曲长和屯将,还损失了大量的骑兵。 其中,赵云在战后因病去世。尽管他亲自断后,阻挡了曹真的追击,但他依然拒绝了诸葛亮的奖赏。其他七位大将,很可能是在第一次北伐中战死沙场的。也许正因为第一次北伐损失惨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才会感叹道:“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他深知蜀汉精锐的损失是多么惨重,预见到未来将会更加困难,最后无奈地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表示会竭尽全力,但能否成功,已经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