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永泰:开在大宋朝的那些梅花丨三泰书香·尚读VOL.62
迪丽瓦拉
2025-11-10 12:01:57
0

中国人爱梅,梅兰竹菊“四君子”,梅列首位。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著名的梅花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有人说,如果没有梅花,宋诗宋词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减半,虽显夸张,亦可窥梅花受人喜爱程度。

两宋时期,也是大樟溪两岸山区小县永泰的高光时刻。

从北宋中期到南宋末年, 永泰出现了经济繁荣、教育普及、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南宋一朝更是产生了7位文武状元,创下了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而在宋人梅花诗词中,永泰籍文人也不遑多让,仅卢梅坡一人,便以《雪梅二首》占据重要一席。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说起宋人的咏梅诗,人们常想到北宋林和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咏梅词则以南宋姜夔的《暗香》《疏影》为代表:“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咏物抒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抒情方式,咏梅诗词亦如此。

两宋文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梅花呢?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较为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恰好符合他们的心态与追求。从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开始,梅花逐渐成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象征,开创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从北宋到南宋,文人对梅的欣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水岭是靖康之难,此事给两宋之际文人士大夫带来深深伤痕。“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爱国文人如姜夔,空有报国之志却无能为力,他的咏梅词《暗香》《疏影》既有对时光飞逝、青春难再的惋惜,也有关于时局狭促、无人识才的悲叹。

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上来看,梅花花期早,多在早春一、二月开放,故农历二月别称“梅月”或“梅见月”。春寒料峭中,梅花不畏严寒静静绽放,俨然“百花头上”“东风第一枝”。其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坚持操守的象征意义,在靖康之难后更为突显,将梅与雪联系的雪梅诗一时流行。

而在南宋的雪梅诗中,永福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最负盛名。

先看其中的第一首,写梅与雪的特点: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前两句写梅雪争春,互不认输,要诗人评判。诗人发现难分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得不多,“一段”将香气具象化,让人觉得,香气的浓淡也是可以测量的。

南宋能与卢梅坡此诗媲美的,大抵只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黄昏自愁的梅花,落寞中蕴含着几分悲郁惆怅。而卢梅坡这首雪梅诗立意新颖,不输林和靖,800年来,传唱不绝。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卢梅坡《雪梅二首》第二首,写梅、雪与诗的关系。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首句说梅不畏寒,雪越大越显其精神,风和日丽则难以表现,故“有梅无雪不精神”;次句说下雪时,俗人难发现诗意,诗人无雅兴亦难成诗,故“有雪无诗俗了人”。

后两句写梅、雪与诗共聚。日暮时分,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而雪花有了梅花的点缀,也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诗兴大发,手到擒来,两首诗一挥而就。梅、雪、诗共聚,组成十分春色。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让人误解成“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实际的情况是触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写成了诗。诗的题目是《雪梅》,不能说雪还没下,就将咏雪的诗写好了。“诗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为受到诗歌格律的限制。

有意思的是,尽管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流芳百世,但诗作者却如同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知是南宋诗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皆不详。

其实卢梅坡就是卢钺,字威仲,永福县石龙溪 (今永泰县嵩口镇里洋村与仙游县交界处)人,为南宋末年著名的官宦和诗人,梅坡是他的别号。

卢钺卒于宋末,《宋史》为元人仓促撰写,多有疏漏,因此未对卢钺立传。清代光绪年间陆心源编撰的《宋史翼》虽对卢钺的生平作了补录,但寥寥数语,仍不免简略。

史料疏漏的其实不止卢钺一人。

众所周知,南宋尤其孝宗时期,永泰社会发展达到鼎盛,是南宋最富庶繁荣的县份之一,地方史家誉之为“彬彬与上国埒矣”,即文明繁荣景象可以与京城相媲美。其间英才辈出,“父子六进士”“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父子、兄弟、叔侄同朝为官不时出现。

宋乾道二年至乾道八年(1166—1172),永泰籍学子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蝉联状元,一时惊动朝野,成为文坛佳话。萧国梁著有文集11种行世,“惜已不传”;黄定是南宋初年四劾秦桧的黄龟年堂侄孙,擅诗词、有文才,著《凤城词》一卷、《文集》二卷,亦佚失。故卢钺生平史料疏漏并非个例。

幸而,永泰《卢氏族谱》对卢钺的记述甚为详细:

“振元公,居河南,家道清寒,时大宋皇祐元年岁次己丑携宗从王来闽,赘于永之石龙溪陈崇芳君之次女为室。”“振元公因困极甚,携宗从王来闽省,贾于南街,大宋至和二年间入赘永之石龙溪,历四世,父子甲第,昆季联芳,满门济济,可以为甚矣!”

从中可知,卢钺的先祖振元公,是宋皇祐元年(1049)从河南来闽,先是居于福州,在南后街从事商业。

宋至和二年(1055),卢振元入赘到永泰石龙溪(今永泰嵩口与仙游交界处)陈崇芳家。石龙溪山川奇丽,钟灵毓秀,卢氏历经四代,甲第联芳,自宋政和二年(1112)至宋淳祐四年(1244)的130余年间,卢氏一门先后有卢光前、卢楚、卢榕、卢炎、卢镇、卢垢、卢德宣、卢宁、卢钺9人高中进士,并分散到各地任职为官,其中以卢钺的声名最为显赫,官至户部尚书。可谓煌煌然一朝巨族也。

顽风摧剥君知否

铁笛一声人倚栏

《卢氏族谱》对卢钺的父母亦有记载:

“堑公,字仲厚,煟公之子,居石龙,敕赠户部尚书,妣李氏,敕赠安庆夫人,生二男,曰镇,曰钺,得年二十七岁,同公钦赐葬于石龙新宅坂。”卢钺在《王著作集原序》中亦自述道:“钺少始知学,景行前修,闻邻邑福清有郑介公侠,以忤王安石被谪,仕竟不显,有文集二册行于世,吾乡言节谊者,首称焉!……第念生长永阳, 距福清才一舍, 且尝习《春秋》 , 今复寓吴。……”另南宋名臣徐元杰在其《进讲日记》(给皇帝讲课时的日记)中记述:“此人(指卢钺)家本三山,少失怙恃,今贫而无家可归,闻往吴江娶妻就赘。”

根据族谱记载,以及卢钺本人和徐元杰的叙述,卢钺自幼父母早亡,这与族谱中记载的其母“得年二十七岁”(27岁病卒)相符。由于“少失怙恃”,卢钺幼年家境贫寒,但求知欲极强,学习勤奋刻苦。少年时,听闻邻县福清有位名士郑侠(号“一拂先生”),刚正不阿,清廉自持,遂以此为榜样,发愤读书,立志报国。

卢钺在年轻时,因家贫以及北上求取功名,曾前往江苏苏州吴江县娶妻入赘,这与卢钺“今复寓吴”的叙述,以及存世诗词中有关吴地的歌咏相符。他曾在《姑苏台览古》中写道:“姑苏台下百花洲,解语香魂此旧游。巧笑已倾吴子国,浅颦又涴范公舟。湖山四顾无奇骨,五霸俱空等拙谋。杯酒酹江应自誓,男儿西北有神州。”另在《吴兴舟中》亦写道:“笠泽高风寒凛凛,苕溪凝雪白皑皑。扁舟我独乘归兴,自是不因安道来。”

这些歌咏,印证卢钺曾流寓苏杭一带的经历。

相对于卢梅坡语焉不详的生平,卢钺的官宦轨迹及文史地位则清晰载于史料,堪称“晚达而显达”的典型。

淳祐四年(1244),52 岁的卢钺登进士第,初授建昌军学教授,负责地方教育事务。景定五年(1264)入朝任秘书郎,参与典籍编修。

咸淳三年(1267)迁著作郎,掌修国史;五年擢给事中,负责审议诏旨,后历任工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官至从一品。

南宋名臣徐元杰称卢钺“贫而守节”。卢钺任户部尚书期间,正值战乱,他主持粮草调度,力撑危局,告老还乡时 “身无余财”,谥“文肃”表彰其清正。德祐元年(1275),83岁的卢钺告老还乡,隐居石龙溪,“以山水自娱”。

文学方面,卢钺擅写绝句,尤爱梅花。存世诗作虽仅十余首(部分残缺),却以《雪梅二首》奠定文学史地位。这两首诗以新颖立意超越林和靖“疏影横斜”的传统咏梅模式,成为宋诗理趣的标志性作品,“梅须逊雪”一联入选历代语文教材,流传千年。

除《雪梅二首》之外,卢钺的《落梅》也广受好评:

自负孤高伴岁寒,

玉堂茆舍一般看。

顽风摧剥君知否,

铁笛一声人倚栏。

“玉堂”指朝堂,“茆舍”指归隐。“铁笛”相传为隐者、高士所吹,笛音响亮非凡。这首咏梅小诗,突破传统对梅花的静态赞美,赋予梅花鲜明的人格特征。前两句“伴岁寒”“一般看”,突出梅花不以环境贵贱改变本色的品格,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狂风肆虐时梅花依旧保持优雅姿态。“顽风摧剥”符合梅花冬末春初绽放、易遭风雨的物候特点,可以理解为作者对逆境的挑战和自信。末句“铁笛一声”,正是其晚年心境的写照——将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结合,笛声既象征对摧残的抗争,又暗含孤芳自赏的文人情怀。通过铁笛的声音和人倚栏杆的姿态,表现作者在孤独中的深思熟虑。

《落梅》虽篇幅短小,却准确完成了对梅花精神的立体塑造,赋予平凡物象深刻哲理,表达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推崇,以及对逆境的勇敢面对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永泰县委宣传部出品

编辑:柯春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常常让人感动并铭记在心。关羽在酒宴中挥斩华雄的头颅,张飞在长坂桥的怒吼震慑敌军,...
新技术与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制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由敦煌研究院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
原创 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汉贼”,尽管他极为强势,最终却始终没有成为皇帝。虽然曹操没有成为名...
原创 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一位传奇人物。朱元璋从一个贫苦的农民,经...
原创 如... 在“煮酒论英雄”的场景中,曹操实际上有机会杀掉刘备。如果曹操当时果断出手,历史的走向将完全改变,三国...
原创 张... 长坂坡之战中,张飞一度误解赵云投敌,愤怒之下甚至说出要将赵云一枪刺死的狠话。幸好刘备及时劝解,让张飞...
原创 日... 1910年3月26日,旅顺的清晨冷得刺骨。监狱的铁门打开,日本人押着一个穿白色韩服的年轻人走向绞刑架...
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11月7日政协中华路街道联络委联合中华路小学组织“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活动...
原创 西... 在唐朝的辉煌时代,发生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瞬间。那是武德九年,整个朝堂的气氛风起云涌,李世民站在...
诗人@永泰:开在大宋朝的那些梅... 中国人爱梅,梅兰竹菊“四君子”,梅列首位。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著名的梅花典故、诗...
原创 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王朝。而在其中有一个王朝,其开国皇帝的故事尤为励志。这个皇帝出生贫寒...
原创 他... 在与李鸿章有血缘关系的后辈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甚至入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的...
原创 东... 文/袁 帆 鞍山,一座因钢铁工业而兴起的现代城市,其正式建立并命名的历史只有约90年;清华,一所与“...
原创 李... 公元211年,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发动了入川之战。虽然庞统在落凤坡英勇战死,但刘璋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原创 何... 我们常常听到“燕云十六州”这个词,虽然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只是有些模糊的印象。历史上有这...
“唐诗之都”品牌效应如何最大化 雷蕾 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明珠,长安是唐诗创作的地理中心。唐诗与长安有说不尽的故事,今天的西安建设“...
原创 柴... 我国四大盆地,从北往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其中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
逝去的古建筑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古老的中国留下了很多令人惊叹的古建筑,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面的美,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顾廷龙年谱长编》中的“学术彩... 2025年11月10日是顾廷龙先生一百二十一周年诞辰。去年上海图书馆曾分别在本馆、东馆举办展览纪念顾...
原创 无... 近代的中国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贫穷和落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仍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