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东北清华中学轶事钩沉
迪丽瓦拉
2025-11-10 11:32:26
0

文/袁 帆

鞍山,一座因钢铁工业而兴起的现代城市,其正式建立并命名的历史只有约90年;清华,一所与“庚子赔款”有直接关系的著名教育机构,其历史已超过110年。而最早将鞍山与清华联系在一起的,则是一位著名爱国将领——孙立人与一所私立中学——东北清华中学。

东北清华中学接收的日本学堂原貌(约1940年代)

一、因抗战而生的清华系列中学

追溯历史,今天的清华大学其实也是从中学性质的留美预备学校演变而来。因此,对于如何开办中学,以及如何进行中学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早期的清华人颇有心得。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爆发,清华先是南迁长沙,继而又继续转移,最后与北大、南开在昆明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开启了战时教育模式。

伴随这一过程,具有担当精神的清华人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着眼于赓续中华文脉的远大目标,在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成都先后创办了3所“清华中学”,包括:贵阳清华中学(1938年5月),重庆清华中学(1938年9月),成都清华中学(1938年)。除此之外,抗战胜利后又创办了2所清华中学:长沙清华中学(1946年10月)和东北清华中学(1946年10月)。

1947年冬季《重庆清华》刊登的各地清华中学信息

这5所与抗战密切相关的中学,构成了“清华系列中学”,虽然这些中学与清华大学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并且各自发展的轨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能自觉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与清华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被认为是和清华传统一脉相承的重要分支。

二、东北清华中学因孙立人而建

从地域分布上看,在清华系列学校中,只有一所中学不在南方,而是远在山海关外的辽宁鞍山。那么,是何因缘际会,使得“清华”二字会出现在东北大地之上呢?这一切都与一位清华著名校友有关,他就是——孙立人。

孙立人(1900-1990)自14岁考入清华学校,23岁留学美国,到27岁回国,期间约有13年时间一直在学习过程中。在清华的9年受到扎实的文理教育与体育训练,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取得土木工程学位,又在弗吉尼亚军校(VMI)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可谓:中西文化贯通,多种学科跨界。他的这种特殊经历,不仅为他在战火中淬炼成一代抗战名将奠定基础,也让他一直保持了对教育事业的尊重与热爱。

抗战前期,孙立人在贵州都匀练兵,不仅在两年中训练出一支抗战劲旅,而且为随军眷属子弟开办了一所“诚正小学”,尽可能给孩子们以正规的文化启蒙,这是他在战时创办民众教育的第一次尝试。1943年他率领新一军反攻缅北后,边打仗边办学,先后在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南杜、新维、腊戌兴办华侨小学,均取名“华夏小学”,并在八莫办了一所中学,给广大华侨子弟提供中国传统教育,南坎华夏小学编的国语课本,开宗明义第一课便是:“人,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增进广大华侨与祖国的文化认同做出了长久贡献。这一切都说明,孙立人绝不只是一介骁勇武夫,而是具有远大抱负和使命感的文武全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孙立人投入了广州受降等一系列接收工作,并于1946年初,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会议远赴欧美。1946年5月,他被紧急召回国内,率领新一军参加东北接收。当他们于6月份在辽宁鞍山驻军时,孙立人发现军部驻扎地竟然是原来日本人办的“鞍山中学堂”,不仅建筑宏大坚固耐用,而且各类教育设施完备,这又点燃了他深埋于胸的教育理想。借鉴贵阳、重庆、成都已经开办的“清华中学”经验,于是他也想在鞍山开办一所同样的学校,并且“说干就干”,毅然开始了艰难的筹办过程。

三、筹办清华中学的方方面面

开办清华中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基本的条件是筹措“人、财、物”:人——师资、学生;财:开办经费和日常费用;物:图书、教具等。尤其是,当时的社会局势十分复杂,八年全面抗战结束,百废待兴,内战却又爆发,前途未卜,存在数不清的不确定因素。即便如此,孙立人的意志依然坚定。

(一)清华母校的态度

要挂出“清华”招牌,当然需要得到清华大学的许可与支持。为此,孙立人于6月14日亲笔给尚在昆明的梅贻琦校长去信,征求他的意见,并希望母校方面给予一定的财力帮助。

梅校长在回函中,对孙立人“所谋于鞍山设立东北清华中学,卓识极所赞佩”,并认为,“东北沦陷十有四年,文化备受摧残。今兹河山收复,改进教育方针实为当务之亟”。东北沦陷14年间,日寇大肆推行殖民奴化教育,消除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青少年基础教育开始扭转,因此在鞍山办学远比大后方兴办教育要困难的多,梅校长与孙立人在这一点上认识高度统一,态度十分坚决。

梅贻琦校长给孙立人的复函(1946年7月)

对于孙立人请求的财力支持一事,梅校长明确答复:“函嘱由大学方面拨款二千万元赞助一节,现校款因复员种种修建,用费浩繁,实属无可拨助。此种情形谅在洞悉之中。

同时,梅校长也告诉孙立人,“查贵阳、重庆等处清华中学均由当地人士及公团协助”,所以建议,“拟在鞍山创建之清中所需经费,亦由当地人士及公团方面设法筹募”。

(二)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清华中学属于“私立”学校,为此专门组织了董事会,由孙立人任董事长,李惟果、高惜冰、贾幼慧、夏彦儒、何永佶、谭广德等6位清华校友任董事(另有名誉董事宋子文,以及徐箴,冯庸,钱昌照)。

基于孙立人的影响力,当创办清华中学的倡议提出以后,各方面给予的回应是积极的。鞍山市政府(国民党)为学校划拨了很大一块教育用地,面积约2.8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块可办农场的山坡,中长铁路医院(现鞍山中心医院),以及几栋日本人留下的住宅(寮房)。

办学校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孙立人并未动用军费,而是按照梅校长的建议,邀请东北和关内社会名流捐资助学,据亲历者的回忆,杜聿明曾捐200万元“东北券”,熊式辉(东北行营主任)、徐箴(辽宁省主席)也有捐款。这些募款以清华中学专户存于长春的银行,学校按期向董事会报销和请款。另外,校董会还曾向东北、北平、上海、美国各地的清华同学会筹款,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1947年12月15日,上海清华同学会聚会欢迎孙立人将军莅临,当场义卖《1948清华手册》,共筹得“五亿元”捐给东北清华中学。

《清华上海同学会会刊》(1948年1月)

(三)清华中学的师资从哪里来?

办学校除了需要资金、校舍这些硬条件外,师资从哪里来则是关键问题。孙立人办清华中学主要依靠清华资源,董事会如此,师资也是如此。

于是孙立人很自然地将目光聚焦在曾经在新一军中服役的西南联大抗战从军的学生,进而扩大到更多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学校的学生。

西南联大土木系1944级毕业生合影(其中多人参加创建清华中学)

据统计,王伯惠、关品枢、周明道、王德硕、张世珷、戴祖德、康伣(女)、王大刚、杨德新、李文彦、关德操、杜精南、熊湉、李栎琴、夏静君(王守朴,女)等16位联大(清华)学生先后在清华中学任教,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

此外还有刘步洲、傅春霖(北师大),杨茂和、陈德明(北大),杨明(唐山工学院)、舒清城、刘永淑(中大政经系),刘子华(中政教育行政科),张四维、赫志超(西北音乐学院),殷立维(陕西工专),周克弢(四川艺专),王珏(吉林高师),以及燕京大学的多位学子先后任教。

“万事开头难”,负责具体筹办的人员一定要可靠,能干,孙立人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西南联大从军学子王伯惠。在《孙立人回忆录》中他特别说:“我心中一直想办一所理想的中学,于是就申请将鞍山中学改为东北清华中学,聘请当时正在军中服务的王伯惠君充任校长”。

王伯惠(1923-2016),四川盐亭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1944年2月参军远赴印缅战场,在新一军孙立人将军麾下担任翻译官。1946年6月本已复员,并于北平参加了留学考试,但在接到孙立人的召唤之后,立即赶到鞍山,投入了清华中学的筹建工作。

彼时只有23岁的王伯惠要挑起全面负责筹建清华中学等责任,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领会孙立人创办学校的初衷?如何让董事会的意图迅速落地?如何将不同背景的老师聚拢在一起共事?如何让社会尽快认识这所学校?如何使学校尽快达到办学基本要求?如何应付来自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如何……

(四)关于筹备工作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详细了解筹建的全过程,但仅从零星的史料中,也可以想见当年筹建工作以及基础性建设的一些情况:

1.测绘校址/修缮校舍

弄清家底十分重要,同样来自新一军的王伯惠与谭广德率先开始校址测绘与校舍清理和校具清点等基础性工作。经过10余天的紧张工作,完成测绘图。

2.招募老师/学生

王伯惠8月份去北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募教师,第一个来报名的是联大同学杨德新,经他介绍,短时间内召集了11位各科同学。由于超出了原来的计划,后来陆续回去了好几位,并且引起了一些风波。

学生招募情况,一开始学校只招初中一年级,8月20日开始在鞍山、沈阳、长春三地举行招生考试。8月27日,经请示孙立人董事长后决定开办高中部。当时,学校除了在鞍山招生外,还在沈阳、长春、北平设立了高中部招生点。9月21日四地同时进行第一次入学考试,于9月26日在鞍山进行第二次招考。此外于10月2日,在长春举行“新一军退役学生志愿入本校者之入学考试”。最后招收了初一年级5个班,高一年级4个班,共约450名学生。10月5日开始注册。

清华中学校徽章(来自网络)

3.计划与开课同步办四桩附属的事情

第一是农场,第二是医院,第三是工程服务社,第四是一本学术性的刊物。

四件事中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是“办一本学术性刊物”。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清华中学的季刊《校声》,是由孙立人题写刊名。虽然这份刊物远远没有达到学术性刊物标准,但其立意之高表明办学者的格局与眼界。

孙立人为《校声》题词

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校舍整修,师资组织,学生招收等方方面面工作,东北清华中学终于在1946年10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从提出动议,到开学上课,前后只用了4个月时间,这种效率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称颂的。

四、清华中学的雪泥鸿爪

(一)孙立人的持续关注

孙立人对清华中学的办学情况极为关心,在筹建期内,他于1946年6月24日,7月29日两次莅临学校,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一些筹办中的棘手问题。同时他还在长春接见前来汇报工作的王伯惠代校长

因为军务在身,他于1946年10月11日的半夜才从长春赶到鞍山,12日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在三楼东侧的大礼堂对全体师生发表演讲。他明确宣布以“礼健智诚”为清华中学校训:“礼就是规规矩矩的行为,健就是健康,智就是学问,诚就是诚实。

孙立人题写的校训

据王伯惠校长回忆,1947年1月某一天,孙立人趁着从长春到沈阳开会的间隙,最后一次到鞍山视察了清华中学,但未与全体师生见面。

孙立人晚年在台湾仍然关心东北清华中学的师生。在1986年原清华中学成立校友联谊会后,曾致信孙立人表达了敬意。孙立人委托妹夫王景佑先生捎回口信,“他已收到王伯惠校长和清中校友会的问候信,非常感谢大家”。

(二)校园文化与校歌

由于清华中学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西南联大学子,因此他们将联大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注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黄水谣》《谁愿做奴隶》《万元钞票没人要》等进步歌曲,在一周年校庆时演唱《黄河大合唱》。高中部还曾花了两个月时间,排演了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并在鞍山公演,引起轰动。

《雷雨》演出后的演员合影

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赵侣(广东新会人,1915—?)为清华中学创作了《校歌》。这首只有两段的校歌采用的是脍炙人口的调式,歌词直白宜记:

清中,清中,我爱她;我爱清中似爱家。我爱她,我爱她,培育英才为国家。大家齐努力,振兴我中华。我爱她,我爱她,东北清华是我家。

清中,清中,我爱她;清中清大是一家。我爱她,我爱她,先进后进兴中华。东北我校地,声誉蜚东亚。我爱她,我爱她,东北清华是我家。

校歌《东北清华是我家》

(三)学生的校园生活

清华中学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设立奖学金表彰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据清中第一届高中生谭国钧回忆,奖励名单贴在二楼教务处的告示板上,他曾两次获得奖学金,奖学金额是一万元(东北流通卷)。学校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实行勤工俭学的政策,给他们创造一些工作机会,获得一些补贴维持学业。

关于清华中学的校园生活,第一届高中生黄克兴曾回忆,“学生一律住校,校风端正,秩序井然,再加上有一批学识渊博的教师,教学有方,致使在校同学虽然就学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学校的阅览室,藏书较多,可借阅不少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巴金等作品,甚至还有《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延安文艺作品。这些书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政治启迪与帮助”。

1947年5月运动会高一乙班合影

清华中学秉承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对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重视。他们利用学校的标准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和游泳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1947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一届运动会,对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办学不受党派干扰

为了避免党派对立的政治纷争给学校教育造成干扰,清华中学从一开始就以“党派不进校”作为底线,坚决拒绝国民党、三青团在学校发展组织。王伯惠校长利用清华中学与新一军的关系,巧妙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周旋,避免了很多反共的政治活动进入学校,例如清华中学就没有参加1947年国民党组织的“反苏大游行”。而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民主进步倾向,则加以尽可能的保护,与此同时,提倡让学生自己增加政治辨别力。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各类政治组织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益处。

(五)仅有的一次校庆

1947年10月12日,是东北清华中学建校一周年。这一天,孙立人未能回校,但是他发来贺电作为《训词》,全文如下:

本校创立,仅及一年。由于诸位先生劳心尽力,得有今日之成就及声望,本人实深感谢欣慰。同学向学之殷,尤为内地所罕见。更以政府,各机关,钢铁公司及地方贤达之爱护协助,校产事得告确定。基础因此巩固,尤为本人所衷心铭感者。

此非但为本校之幸抑且为东北教育之幸也。教育事业实甚艰苦,其功效要等十五年之后。尚望诸教师同学勉力共赴,且应负清华之名誉,及政府社会人士对本校之爱护期许,实为至幸。值兹本校初立一周年纪念,本人未能亲临,殊感憾仄,特迳电共勉,并祝健康。

孙董事长的一周年纪念训词

在校庆当日,清华中学在原有的《校声》基础上,又创办了一份校报《东北清华》。这份校报是借鉴了《重庆清华》的办刊经验,王伯惠校长特撰写了《发刊词》,其中他写道:

《重庆清华》内容的优美,编排的技巧,印刷的精良,在在都值得称赞,羡慕,每期都有一篇有重量的文章,此外便是一些学校报道,校园通讯等等,印八开纸一张,分量不多,每月一期,这样减少分量,增加出版效率,刊载学术文章,时常报道学校和校友消息,合学术与通讯于一体,这是一个学校应当办的理想的刊物,我们应当学习。

1947年梅贻琦校长为《东北清华》题字

为了增加校报的影响力,王伯惠校长于1947年9月21日在北平清华园谒见梅贻琦校长,除报告本校创办工作外,还专门请梅校长题了“东北清华”四个字,那就是现在我们在仅存的校报上看到印上版头的四个字。《东北清华》在建校一周年校庆时创刊,可看作是庆祝校庆一周岁送给自己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礼物了。

这一天,学校还举办了其他庆祝活动,晚餐时全体会餐“打牙祭”。四十多年后的1991年,当年上初一的刘庆楠还记得:是日晚饭是我入清中唯一吃到的好饭菜,高粱米干饭四个菜,其中有一个是牛肉炖萝卜。

(六)清贫的生活

当年清华中学学生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是组织不同的“饭团”,其中最差的“稀饭团”,是由生活来源最不可靠的学生(包括不少流亡学生)组成。这些学生每天的伙食费“500”圆,是由学校暂借的。每天吃两顿,早上是稀饭加开水煮白菜;晚上是稀饭白菜煮开水。这样艰苦的饮食条件并没有妨碍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今天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五.东北清华中学产生的历史影响

清华中学从1946年10月12日开课,到1948年2月19日实际被解散,总共续存约16个月,在跨越两个秋冬季,一个春夏季的496天中,这所中学产生的历史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实践梦想,虽憾犹荣

在孙立人将军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创办东北清华中学只是一个片段,但透过他这一难得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为国家、为民族赓续文脉的一贯理想。据清华中学初创人之一的王德硕先生回忆,董事长孙立人及董事贾幼慧将军当年在清中大楼顶上,瞭望鞍山四周全景时曾说“假如国家走上和平之路,永无战争,则东北清华中学之创立及发展,可进而建立如全世界著名的MIT(麻省理工)或类似的工业大学未始不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孙立人才能看准机会,果断实践,完成了一个梦想的起点,虽然因政局激变清华中学没有能够善始善终,但在短暂的续存期间留下的教育火种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信念坚定,矢志不渝

当年实际担当创校任务的骨干教师,在以王伯惠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有条不紊,迅速将一所按照独立办学理念的新式中学搞得有模有样,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当时他们大都只有不到30岁的年纪,也没有“教育学”的专业背景,是什么让他们不计得失,全情投入呢?

王伯惠的纪念文章《三年设备 七年人事》(1947年10月)

在王伯惠校长为纪念一周年校庆撰写的文章《三年设备 七年人事》中,他历数一年来办学的种种困难经历,将设备和人事两大问题悉数刨析,并寻求破题的思路。

设备问题主要在筹集经费,而师资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特别提到“许多的人,包括清华北大联大的同学,多是抱着牺牲的精神而来的,这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这种精神不一定会持久,加以家在异地,常动乡愁,不耐北地天寒,过了一冬,往往就不想过第二冬,总不能安心久住,这是事实,也是理所必然”。为此他提出了将来在毕业生中物色“苗子”,送清华培养后再回校任教的思路。

当我细细品读78年前王校长的文章,我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所深深感动。在当时东北地区国共两党的控制权之争中,战事不断,他们完全没有考虑未来是否有政权更迭的可能,以及这种更迭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命运将带来什么影响?在看不出一丝丝焦虑的情绪下,他只是在按照教育的规律以及清华中学的实际情况,直面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王伯惠校长在文章结尾说道:“校庆一年了,作了这样一个前瞻,至于回忆呢,时间很短,诸事历历犹在目前,等到三十周年五十周年庆祝日时,再来作回忆录吧!”纯粹的投入,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没有一点点“装”的成分,这种态度足以让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944年1月毕业照中的王伯惠(左)张世珷(右)

在创办东北清华中学的西南联大同学中,有一位同学、战友、同事“张世珷”让王伯惠校长刻骨铭心。他在读书时就与王伯惠形影不离,也是1944年与王伯惠一起奔赴印缅战场的15人之一,在两年的生死之交中彼此更加信任。张世珷在联大同学中有一个绰号叫“点儿五”,为人随和,办事认真,深得好评,在印缅战场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公墓专家”。战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清华中学的创办的琐碎事务中,而且还担任教学工作,绝对是王伯惠校长最信任的骨干之一。

然而,就在1948年2月19日,在内战的炮火中,王伯惠竟眼睁睁地看着张世珷倒在自己身旁而无计可施,这也成为他终身之痛!张世珷没有战死在抵御外敌的战场上,却成为联大学子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而献身的“无名英雄”。他没有子嗣,没有尸骨,就这样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辽南大地上。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更加理解王伯惠校长对他的终身怀念。为此,无论过去多少年,每当说起东北清华中学,我们都不应忘记张世珷!

(三)真理之光,照亮人生

清华中学存续期间,只招收了两届学生,但没有机会培养出一个毕业生。但“孙立人们”的崇高理想加上“王伯惠们”脚踏实地,形成的真理之光却照亮了历史天空的一隅。

我们在鞍山清华中学学习生活尚不足两年,但她给我们的记忆却是终身难忘的。那是我们夯实文化基础,启迪人生未来理想的成长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在一所拥有一批优秀教师,较完善的教学设备,较好的管理方式环境中学习,给我们健康成长带下来良好基础”。1946年高中部第一批学生韩征的这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

当年就读过清华中学的千余名学生,在后来的岁月中散落在全国、全世界,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永远给“东北清中”留下一块温暖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时值“东北清华中学”成立40周年,以鞍山为中心的一批清中学子将他们对母校的怀念付诸行动,成立了“原东北清华中学校友联谊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海内外清华中学师生的精神家园。他们的纪念活动一直坚持了20余年,期间共出版了16期《校友通讯》,整理出了近百万字的史料,成为联络校友感情,了解清华中学历史与精神的重要平台。

六、对东北清华中学的历史追寻

2025年9月8日,我接受王伯惠校长的嫡孙王元雷先生的邀请,终于踏上了北上考察东北清华中学历史的“追寻之旅”。并无特意安排,这一天恰是王伯惠先生的9周年忌日,若是先贤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清华后人前来追寻清华中学的历史足迹而感到欣慰。

鞍山第一中学主楼(2025年9月)

我首先参观了1948年以后继承东北清华全部校产的“鞍山第一中学”。鞍山一中是辽宁省重点学校,2005年在高新区创建了全新的校区,走进校门,一股强烈的现代化感觉扑面而来。东北清华中学“礼健智诚”校训,以及由此延展开的“明礼立德,健体立身,博智立学,诚信立人”口号矗立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充分表明了校方客观对待历史,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孙立人将军塑像

更使人振奋的是,在鞍山一中校史馆,孙立人将军的半身戎装塑像摆放在进口处的最显眼位置,并辅以“礼健智诚”“追求卓越”的警句。在校史展中,校方以尽可能多的史料展示了东北清华中学的办学情况,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东北清华中学的运动场和主楼现状(2025年9月)

紧接着,我们又回头进入鞍山市中心,参观了现在继承“东北清华中学”遗产的“鞍山第二十四中学”。当我走进那幢当年让孙立人将军一眼看中的大楼,看着一间间至今还在使用的高大教室,宽阔的走廊,以及埋头苦学的学子们,我仿佛看到了79年前清华中学师生的样子,让人有一种时光穿越之感。

鞍山第二十四中教学楼(东北清华主楼)

虽然经过了近80年的风云变幻,这幢鞍山最早的百年老楼已显出衰态,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却依然鲜活。我甚至能想象出孙立人将军在大礼堂发表演讲的画面,想象出当年十分年轻的王伯惠们在这里的“所思、所想、所动”……

东北清华中学的那段历史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当我们都能尊重那段历史,能从当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中汲取足够的养分,那些已经逝去或正在衰老的东北清华中学师生,就将永远鲜活地活在历史的记忆中,为此我们应该永不放弃!

2025/11/8 修订于上海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汉贼”,尽管他极为强势,最终却始终没有成为皇帝。虽然曹操没有成为名...
原创 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一位传奇人物。朱元璋从一个贫苦的农民,经...
原创 如... 在“煮酒论英雄”的场景中,曹操实际上有机会杀掉刘备。如果曹操当时果断出手,历史的走向将完全改变,三国...
原创 张... 长坂坡之战中,张飞一度误解赵云投敌,愤怒之下甚至说出要将赵云一枪刺死的狠话。幸好刘备及时劝解,让张飞...
原创 日... 1910年3月26日,旅顺的清晨冷得刺骨。监狱的铁门打开,日本人押着一个穿白色韩服的年轻人走向绞刑架...
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11月7日政协中华路街道联络委联合中华路小学组织“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活动...
原创 西... 在唐朝的辉煌时代,发生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瞬间。那是武德九年,整个朝堂的气氛风起云涌,李世民站在...
诗人@永泰:开在大宋朝的那些梅... 中国人爱梅,梅兰竹菊“四君子”,梅列首位。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著名的梅花典故、诗...
原创 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王朝。而在其中有一个王朝,其开国皇帝的故事尤为励志。这个皇帝出生贫寒...
原创 他... 在与李鸿章有血缘关系的后辈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甚至入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的...
原创 东... 文/袁 帆 鞍山,一座因钢铁工业而兴起的现代城市,其正式建立并命名的历史只有约90年;清华,一所与“...
原创 李... 公元211年,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发动了入川之战。虽然庞统在落凤坡英勇战死,但刘璋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原创 何... 我们常常听到“燕云十六州”这个词,虽然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只是有些模糊的印象。历史上有这...
“唐诗之都”品牌效应如何最大化 雷蕾 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明珠,长安是唐诗创作的地理中心。唐诗与长安有说不尽的故事,今天的西安建设“...
原创 柴... 我国四大盆地,从北往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其中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
逝去的古建筑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古老的中国留下了很多令人惊叹的古建筑,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面的美,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顾廷龙年谱长编》中的“学术彩... 2025年11月10日是顾廷龙先生一百二十一周年诞辰。去年上海图书馆曾分别在本馆、东馆举办展览纪念顾...
原创 无... 近代的中国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贫穷和落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仍有不少...
“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 新华社英国牛津11月9日电(记者赵家淞)“面具之下:发现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与学术研讨会8日在英国牛津...
原创 刘... 公元422年5月,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生命的最后时刻悄然降临。这位一生征战沙场、建立赫赫功业的君王,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