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明,台湾前海峡促进会的理事长,曾经提到,今天中国能够跻身强国行列,逐步实现中国梦,是因为毛主席时代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国家根本无力进行建设。而正是毛主席的领导,使得中国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并为国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仅凭这一点,毛主席就值得人们的赞扬,更别提他在之后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了。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人不断批评毛主席时代的基础建设,嘲笑我们的父辈和祖辈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甚至否定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所谓的公知,通过歪曲历史来诋毁毛主席,因为他们害怕毛主席的思想会影响他们的特权。所以,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一些恶意的言论来抹黑那个时代。实际上,他们内心清楚毛主席时期的基础建设是正确的,但为了追求流量和私利,竟然毫不顾忌良心,发表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实际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需要从生产入手,再讲究生活。首先要修整山坡,再着手建房,节省每一分钱,才能够为后续建设提供资金。这些人今天为了追逐金钱,毫无节制地说谎。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早该富裕不缺钱了,为什么他们还要为了流量而捏造事实,谋取不正当利益呢?因此,那些不断抹黑毛主席时代的人,其实是最无能的人。
接下来,谈一谈中国工业基础的建设。根据郑昭明先生的描述,新中国接手自国民党的遗产时,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工业发展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全国人民通过艰苦的努力,逐步打破了这一困境。新中国战后百废待兴,国家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提供,如何进行国家建设呢? 毛主席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只有通过农业产生的剩余价值,才能为发展提供资金。那么,什么是农业的剩余价值呢?简单来说,就是农民一部分粮食用于自给自足,而剩余部分则拿去销售,换取资金。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毛主席发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参与了各种水利建设,这些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 正因为毛主席对土地的重视,中国的农业在1949年之后,短短三年时间就开始了稳步增长。到了1955年,我国开始向苏联及其他国家出口粮食、茶叶、肉类等农产品,换取外汇。这些历史数据由陈云等领导亲自记录,是经过验证的真实资料。 在大集体化之前,也就是1958年以前,我国每年都能获得丰收的粮食,部分地区的粮食甚至多到无法消耗。这一点许多人都清楚。因此,有些人误认为共产主义已经实现,过度自满,忽视了毛主席的警告,导致了粮食浪费和管理上的疏忽,许多粮食在仓库中腐烂。然而,如果你向村里的老人请教,他们一定会记得那个时期粮食丰收的情景。 1958年,受某些人的误导,浮夸风开始蔓延,造成了大规模的浪费。此时,毛主席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出手加以制止。关于这一错误的根源,大家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那些人的动机。然而,错误最终被一些人推给了毛主席。 到了1961年,经济终于开始回升。经过粮食大幅减产、自然灾害以及与前苏联关系破裂的种种困难后,中国逐渐走出了困境。那时的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每个家庭都为国家的债务偿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个伟大的时刻永载史册。1961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尤其是从1965年到1976年,毛主席时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工业逐步成型。正是毛主席通过农业剩余价值的支持,使得工业得以发展的战略,在短短27年内,完成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尽管在经济困难的三年中,粮食短缺,但这些困境并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决心。 今天,许多家庭依然精打细算,过着相对紧张的生活,尽管社会已经相当发达。与毛主席时代的建设初期相比,今天仍有许多人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尽管社会进步了,许多人仍然不敢随便花钱,这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基本生活需求的平衡和精打细算,依然是每个普通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那些嘲笑毛主席时代基础建设的人,应该认真反思,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背景,不再轻率评论,放下对历史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