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街市上好不热闹,人们置办着包粽子的食材、门口挂的菖蒲、艾叶,各个地方也在积极准备着龙舟赛。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备受老百姓重视。五月初五那天,放眼望去,挨家挨户门上挂着菖蒲艾叶,寓意清除病菌,几乎每家都在吃粽子,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拴着五色丝线。而从小到大,不管是和谁说起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都会想到是纪念屈原的,殊不知,还与这三个人有渊源,下面看小编细细道来。
魏晋时期,晋文公曾下令烧山,而他的目的却是为了报恩,不幸弄巧成拙,恩人介子推被活活烧死。那么既然是报恩,晋文公为何偏偏要用这种方式呢?在晋文公重耳还没登上国君之位时,臣子介子推随他四处流亡,饥寒交迫,眼看重耳数日来,油盐未进,竟“狠心”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汤给重耳,过后重耳知道了此事,感动不已,称有朝一日当了国君,一定不会忘记介子推的大恩大德。
但在他登位之后,唯独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在写了一首《龙蛇之歌》后,并与母亲归隐山林。歌谣终于传到了晋文公那里,此时他悔恨不已,发誓要报答恩人,硬骨气的介子推怎么也不肯下山来,于是才有了晋文公烧山。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五月初五,全国上下都要吃冷食,于是便有了传承下来的粽子。
唐朝时期,黄巢作为农民起义领袖,在一次攻城中,看到了一位妇人背着包袱,手里拉着小儿,怀里抱的却是大儿,疑惑的黄巢向妇人提出了询问,那妇人便回答,怀中的大儿,是大伯家最后一根独苗,在危险时刻,要护住他,也宁可牺牲自己的孩子。被感动到的黄巢,嘱妇人安心回家,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草,军队来了看到此物便不会伤及无辜。
不料,第二天真正攻打城池的时候,全城每家每户都插了艾草和菖蒲,黄巢为了遵守诺言,只得带着军队离开。那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于是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将此习俗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忠臣伍子胥,把尸体投入了江中,而伍子胥生前辅佐了两代君王,帮助夫差的父王——阖闾,破楚威齐,使吴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吴王夫差上位后,继续重用伍子胥,而在吴国和越国二者只能存一的情势下,伍子胥提出计谋灭越,但夫差听信了小人,杀害自己的忠臣,间接保住了越国,最后把自己的国家也“送了出去”。最后,吴王夫差也落得了自杀的下场,那时后悔晚矣,老百姓们也真正知道了谁是忠臣。而伍子胥尸体投江那天,也是五月初五,民间把伍子胥称为“涛神”,每年的那天都会纪念他。
关于端午节,我们小时候学到的,大多都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很少听到那些习俗的由来,原来还是和这么多人有关的,这些故事激动、感人,人们也很好的把纪念他们的习俗传承下来。或许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端午背后的意义,讲给孩子听听,传承的不只是文化习俗,还有历史。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会和小编一样,对端午节有更全面的认知。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的时候,聊聊历史,谈谈文化,彼此也会促进感情,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