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皇帝“龙驰上宾”仅仅十几天后,嘉庆帝颙琰就将乾隆的宠臣和珅下狱赐死,并籍没家产。
在和珅的家中,嘉庆帝共查抄出了白银8亿两,地产一千二百六十多倾,房产一千余间,以及无数的奇珍异宝。
光是这份家产,便相当于清政府十多年的收入。从此以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也成了当时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民谣。
嘉庆帝除掉和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垂涎和珅的家产,而是嘉庆帝实现权力过渡的必要措施。仗着乾隆的信任,和珅当国二十余年,朝内朝外都是他的亲信党羽,飞扬跋扈之极,根本没把嘉庆帝放在眼里,嘉庆帝的权力几乎被架空。所以一旦乾隆驾崩,嘉庆与和珅之间的这场权力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早在嘉庆帝亲政之前,便和一个老人定下了亲政之后除掉和珅的计划。
乾隆帝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驾崩后,嘉庆帝第一件事便是瞒着和珅下了一道秘旨,将这位时任安徽巡抚的老人从安庆秘密急召入京,实施铲除和珅的计划。这位老人,便是嘉庆的帝师朱珪。
一、朱珪字石君,祖籍杭州萧山,雍正九年出生于北京大兴区。朱珪天资聪敏,十余岁时便能吟诗作文,有“神童”之誉。乾隆十三年,年仅18岁的朱珪便高中进士,步入了仕途。
朱珪爱写诗,也爱评时,与乾隆帝有着同样的爱好。在担任地方官时,曾写了不少诗评,对乾隆的《御制说经古文》、《御制论史古文后跋》、《御帛纪实诗》等诗词大加赞赏。
乾隆帝看过这些诗评后,龙心大喜,多次赏给朱珪湖笔、纱扇、徽墨等物以示奖励,还将朱珪看成自己诗歌方面的“知音”,与朱珪多有诗词唱和。
当时有了皇帝的赏识,朱珪的仕途可以说十分顺利。乾隆二十三年,朱珪从地方上调入京城,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进入了权力中心。由于学识渊博,品行清廉,朱珪在乾隆四十年被乾隆任命为皇十五子永琰的老师。此时乾隆已决心立永琰为皇太子,让朱珪担任太子的老师,也足以反映乾隆对朱珪的信任和赏识。
成为永琰的老师后,朱珪在教授永琰诗词文章的同时,也经常为永琰讲一些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特别是对历史上的有名的帝王的治国方略、御臣之术、安民之道,以及他们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都给永琰讲得明明白白。
在朱珪的教导下,永琰不仅学业进步明显,而且在“为君之道”这个问题上,也深受朱珪的影响,对“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十分崇拜,对“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十分反感。更难得的是,朱珪还对永琰谈起了这个所谓“康乾盛世”背后,仍有许多普通百姓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而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朝廷上下布满了贪官污吏。
永琰跟着朱珪学习了四年多,两人朝夕相处,情同父子。在永琰的眼里,自己的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自己将来如果当上皇帝,一定要重用像老师这样的人。
二、乾隆60年,乾隆帝退位,永琰即位成为嘉庆帝。但此时国家的权力仍然掌握在乾隆这个“太上皇”以及和珅手中,嘉庆帝只是一个傀儡。
已被外放到广州担任两广总督的朱珪,怕自己的学生沉不住气,特意写信给嘉庆帝,要求他“虽已继承大位,但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从事,不可多御政事,能推则推,加强修养,吸取圣祖时期太子立而复废、废而复立的教训,小心翼翼地侍奉太上皇。”
从这封信中,嘉庆帝看到了朱珪的忠诚。对和珅专权一直心怀愤恨的嘉庆帝知道,要想除掉和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培植一股忠于自己的亲信力量,而朱珪无疑是首选的人选。嘉庆想尽快把朱珪调到自己身边,便以“想继续跟着朱珪学习古体诗和古文”这个理由,向乾隆提出将朱珪从广州调入京城的想法。乾隆觉得儿子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产生了将朱珪调回京城担任大学士的想法。
嘉庆还是太单纯了,他低估了他的对手。和珅虽然是个太贪官,但是政治手段极为老到。嘉庆的这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和珅?
三、作为乾隆朝第一权臣,和珅的出身并不高贵,只是一位凭借高祖的军功,承袭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的八旗子弟。
与一般八旗子弟不同,和珅父母早逝,幼年时吃过不少苦,这也逼着他下苦功勤奋读书。乾隆卅四年,和珅被挑选入乾隆的銮仪卫,成了乾隆帝的一位小侍从。
在乾隆的侍从中,和珅有两个长处,一是有文化,二是善于察颜观色。
史书上记载他“对于帝之应答,颇能称旨,自是得宠幸之门。”更为难得的是,他不同于一般只会拍马屁的奴才,而是一个颇有才干的奴才。这也让他很快在侍从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乾隆的青睐。乾隆四十年,和珅擢升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成为皇帝的心腹。紧接着,和珅像坐上了火箭,从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一路升至镶蓝旗满洲都统、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总管的高位。
自乾隆中期以来,随着统治集团腐化奢靡的加剧,以及战争的频繁,政府的财政日益困窘。而吏治的急剧败坏,又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危机。
严重的经济问题让乾隆十分忧心。而和珅恰好是一位能够帮乾隆聚拢财富的“能臣”,这也是和珅得以扶摇直上的重要原因。和珅得势后,大肆结党营私,排除异已,贪污受贿,乾隆真的不知道吗?恐怕不一定吧。但和珅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长处,那就是善于理财,可以随时随地为乾隆解决用钱问题。
乾隆想干什么,和珅就能马上拿出钱来,这一点也让乾隆越来越离不开和珅。乾隆发动战争也好,六下江南也好,都需要大笔的钱支撑,但和珅从来没有让乾隆在这方面花过脑筋。
在他管理内务府期间,乾隆的小金库再怎么花,总是还有赢余,这让乾隆又怎么离得开和珅呢?当然,和珅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善于从那些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和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将官员犯罪所罚的银子交入内务府,以满乾隆骄奢淫逸的生活,深得乾隆帝的欢心。
和珅还善于揣摩乾隆的意图,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
乾隆喜欢谈文论史,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指出来,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乾隆哪怕是吐一口唾沫,和珅也能做到亲自“以溺器进之”,让乾隆觉得和珅不仅是能臣,还是个对自己最为忠心的“忠臣”。
四、嘉庆二年,和珅在阿桂去世后升为首辅,权力达到了巅峰。连嘉庆在和珅面前都要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和和珅爆发冲突,以免乾隆生气。
和珅心里很清楚,乾隆已经风烛残年,没几年好活了。乾隆死后,嘉庆会不会对自己下手,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和珅在向嘉庆示好的同时,也严密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防止嘉庆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来。
嘉庆成功地让乾隆产生将朱珪调回京城担任大学士的想法后,给朱珪写了一封信,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自己的老师。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却被和珅截获了!
和珅看完信后,认为朱珪与自己一向不睦,如将朱珪调到嘉庆身边,对自己肯定没什么好处,于是就将这封信交给了乾隆,并在乾隆面前告了嘉庆一状,说嘉庆“欲市恩于师傅”,想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乾隆听后,龙颜震怒,险些将朱珪抓入大牢。幸亏平时朱珪在朝中的人缘不错,在一些大臣的求情下,这才躲过一劫。和珅还不放心,撺使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也算是“杀鸡给猴看”,警告嘉庆的亲信们:谁想和我和珅做对,这就是下场!
处置完朱珪后,和珅还不放心,又将自己的亲信吴省兰安插在嘉庆身边,名义上是为嘉庆抄录诗稿,其实就是在监视嘉庆帝。
面对和珅的专权,嘉庆虽然恼火,但却无计可施。他感到连累了老师,可朱珪却告诉嘉庆,自己并不在乎贬官,反而送给嘉庆十个字:"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朱珪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要嘉庆在目前的形势下,先不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一定要装孙子,等待时机成熟时,再一举铲除和珅及其党羽。据《啸亭杂录》记载,朱珪曾在赴安徽上任后,给嘉庆上写过一封密信。在信中,朱珪给嘉庆讲了唐朝唐代宗除掉权宦李辅国的例子,并告诉嘉庆帝:“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子幕,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
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 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乃知睿谋久定于中矣!”
朱珪的意见很明确,要嘉庆帝王暂时忍耐。只要乾隆一死,嘉庆一亲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正和珅之罪,“肆诛市朝”。收到师父这封密信后,嘉庆帝便在和珅面前装起了孙子。不仅每次见到和珅都谦恭地称和珅为相公,甚至面对政务也不做主,完全交给和珅处理。和珅以为嘉庆真的软弱,于是了渐渐放松了对嘉庆的防备。
五、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驾崩。嘉庆为了稳住和珅,宣布由和珅值守殡殿,主持乾隆的一切丧务事宜。由于平时嘉庆装孙子装得太像,和珅没有产生丝毫的怀疑。
稳住和珅后,嘉庆帝下了一份急诏,令朱珪火速从安徽进京。
接到嘉庆帝圣旨后,朱珪一刻也没有耽搁,甚至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便急忙奔赴京城。途中朱珪在马车里写下一分奏折,命人以六百里快马急报嘉庆帝。
朱珪在奏折中告诉嘉庆帝:“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需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中天,恻怛之仁,无幽不浃。修愿皇上无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勉行义事君之道。”就在朱珪朝着京城狂奔时,嘉庆帝颁布了一道上谕,说南方对白莲教的战事打得不好,朝廷大员有责任,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和珅。
紧接着,嘉庆的心腹刘墉、王杰分别上书,弹劾和珅,列举了和珅的数条罪状。嘉庆当即免掉和珅的大学士一职,将和珅软禁起来。
正月初八日一大早,朱珪赶到京城,嘉庆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朱珪后,嘉庆想起正是师傅教的“韬光养晦”之计,才让自己得以剪除和珅,感激之情由然而生,拉着朱珪的手失声痛哭。几天后,嘉庆升朱珪为“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用人行政悉以咨之”。也就在正月初八这天,和珅结束了五天的“软禁”生活,被关进了刑部天牢。从刑部官员的口中得知当天早上朱珪赶到京城已赶到京城的消息后,和珅顿时面如死灰,虽是冬日仍然流了一脑门子的汗。
“聪明”的和珅一定是想起了两年前嘉庆想将朱珪调回京城,共同对付自己的往事,也一定想起了朱珪与自己势如水火,他的到来,意味着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和珅被关进刑部天牢后,嘉庆帝于正月十四日下旨命大学士庆桂、署工部尚书盛住、成亲王永王星和定亲王绵恩,前往和府查抄和珅的家产。这一趟可谓收获颇丰,共查抄出白银8亿两,以及大量的地产、房产和无数的奇珍异宝。正月十五日,嘉庆帝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并召开会议,商量如何处置和珅。与会的大多数官员都建议将和珅凌迟处死。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媳妇和孝固伦公主进宫向嘉庆求情,嘉庆帝便征求老师朱珪的意见。朱珪认为和珅虽然有罪,但毕竟是朝庭一品大员,为了保存朝廷的脸面,最好不能公开处死。嘉庆帝最终听取了老师的意见,于正月十八日赐和珅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后,用这根白绫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
六、朱珪赞同处死和珅的原因,并不只因为和珅与他有过节,也不完全是因为和珅专权,不把嘉庆帝放在眼里,而是有着更加深刻的政治因素。
乾隆、嘉庆年间,朝廷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赋税日重,农民起义连年不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处死掌权二十多年的和珅,可以为死去的乾隆帝开脱政治责任,所以和珅必须死。
从和珅的罪状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嘉庆给和珅定的大罪之一就是“自剿办川楚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章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蔽,以致军务日久未竣”,这条罪状,也明显地解释了杀死和珅的政治意图。除掉和珅,也是嘉庆帝实现权力过渡的必要措施。嘉庆帝即位后,和珅倚仗太上皇乾隆的宠信,几乎将嘉庆帝架空。
乾隆死后,嘉庆帝与和珅的权力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翦除和珅都是一次政治斗争。至于抄家时发了一笔横财,反而只是文字个政治斗争的副产品。
在嘉庆一朝,协助铲除和珅的朱珪一直得到嘉庆帝的重用,担任过体仁阁大学士,在军国大政上,嘉庆帝对朱珪可谓言听计从,史载“初政之美,多出朱珪赞助”。朱珪性情宽厚,加上深受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一直主张宽仁治国。在他的辅佐下,嘉庆也革除了一些弊政,如“首罢贡献之诏,除盐政、关差外,不许呈进玩物”等等。
朱珪最大的一桩功历史绩,便是促使嘉庆帝中止了从清初开始执行的“文字狱”,从此之后,清朝的文化逐渐走向了相对的繁荣。
嘉庆十一年,七十六岁高龄的朱珪向嘉庆提出退休,嘉庆不许,还亲赐朱珪一柄玉鸠杖,允许他冬天寒冷时不用天天上朝。但就在这年冬天,朱珪仍然因病去世。嘉庆十分悲伤,亲自前往祭奠,将“文正”这个文官的最高谥号颁给了朱珪。整个清朝谥"文正"都仅有八人,朱珪是第三个拿到这个谥号的。
参考资料:淼水:《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
赵凯:《嘉庆皇帝与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