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四十四:古人云:太子国之根本,不可动摇。
太子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接班人,是一国政权的根本,一旦皇帝出现意外,太子就能名正言顺继位,不立太子对于一国政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皇帝无法理政或者突然去世,国家就会陷入争夺皇帝之位的血雨腥风之中,引发政治动荡。
别说不立太子,就是立了太子,也无法避免皇族子弟争夺王位(帝位),春秋首霸齐桓公立了自己的第三子公子昭为太子,齐桓公晚年病重,躺在床上无法理政,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为了争夺王位而率领各自党羽相互攻杀。
病重的齐桓公没有人管,结果被活活饿死,他的儿子忙着打仗,以便夺取王位,齐桓公的尸体放在床上整整56天没人管,尸虫都从窗子里爬出来,齐桓公作为一代霸主,即使立了太子,也无法避免儿子们手足相残,同时也无法避免齐国陷入一片混乱。
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英明君主,他非常清楚知道立太子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作用,也非常了解历史上因为争夺皇帝之位而引发的政治动荡,远的不说,就说秦国历史上,这种事也是经常发生。
秦惠文王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他当太子时犯了法,还被商鞅处罚了他的老师,秦惠文王之后,他的长子秦武王被立为太子,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立太子,秦国马上就陷入了王位之争,公子芾、公子壮争夺王位,结果在赵武灵王的干涉下,公子嬴稷成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5年,早早立长子嬴悼为太子,但是嬴悼死在秦昭襄王之前,在嬴悼去世2年后,秦昭襄王又立次子安国君嬴柱为太子,嬴柱被立为太子时已经37岁了,此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1岁了。
太子是国之根本
安国君嬴柱就是秦始皇的爷爷,嬴柱继任秦王之后,就把嬴子楚立为太子,嬴子楚就是秦始皇的父亲,要知道嬴柱有20多个儿子,嬴子楚能够成为太子,完全是吕不韦运作的功能,秦始皇本人则是13岁就继任为秦王,对于秦国历史,秦始皇应该非常清楚,不立太子肯定会带来政治动荡。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如此英明的一个皇帝,既懂战略,又精于政治,还懂得用人,为何没有给自己选择一个合理的接班人?要知道秦始皇病死的时候已经50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只活了35岁。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接班人不合格,秦始皇一直犹豫不决。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长子扶苏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种种迹象来看,扶苏并不合适做皇帝,主要有两个原因:
扶苏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1、扶苏的母亲很可能来自楚国。
秦始皇的父亲嬴子楚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认华阳夫人为养母,而安国君嬴柱最宠信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不断给安国君吹枕边风,成功把嬴子楚立为太子。
华阳夫人是楚国人,芈姓,很可能来自楚国王族,与当年的秦宣太后一样,秦国朝堂之上有太多的楚国人,华阳夫人有个弟弟叫芈宸,被秦国封为阳泉君,华阳夫人姐弟与宣太后、魏冉姐弟有血缘关系。
除此之外,秦国朝堂之上还有昌平君与昌文君,这两人来自楚国王族,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秦始皇的表叔,当过秦国丞相,昌文君身份不明,很可能也出自楚国王族,昌平君因为秦国灭楚,而起兵反秦,这些人都是秦国的外戚。
华阳夫人让秦始皇父亲成为太子
这些出自楚国的外戚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包括扶苏的母亲很有可能来自楚国,要知道华阳夫人活到了秦始皇十七年,这一年秦始皇已经30岁了,按照传统来说,出自楚国的外戚华阳夫人会把楚国女子嫁给秦始皇,秦始皇都要尊称华阳夫人为祖母。
扶苏的身上有一半楚国王族的血统,楚国被秦国所灭亡,但是楚国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国,扶苏身上的楚国血统很有可能会被楚国人利用,昌平君当过多年的秦国丞相,为了楚国仍然起兵反秦,这种来自血统的政治倾向是秦始皇所警惕的。
秦始皇并不放心扶苏,以扶苏的能力,没有办法压住朝堂之上的楚国势力,让扶苏成为继承人,很可能会给秦朝带来政治动荡,这是秦始皇不愿意看到的。
秦国朝堂上有很强的楚系势力
2、扶苏的思想偏向儒家。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扶苏出来劝谏秦始皇,扶苏是这么说的:
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要知道秦始皇焚收坑儒对付的主要是术士,这些术士在背后讥讽、议论秦始皇的暴戾,作为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在扶苏看来,这过于严厉,会导致天下不安定,扶苏的话中有明显的儒家思想。
在秦朝初年并不反对儒家,但是扶苏的政治倾向明显与秦始皇不同,从秦始皇的眼光来看,他需要的是政治延续性,如果扶苏的政见与自己不同,那么扶苏成为继承人之后,秦始皇之前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很可能被推翻,这同样是秦始皇不愿意看到的。
扶苏的母亲可能是楚女
扶苏的性格还有懦弱的一面,后来胡亥矫诏令扶苏自杀,扶苏没有丝毫考虑,蒙恬劝扶苏请示一下再死也不迟,但扶苏根本就不考虑,直接自杀,这样的接班人能够领导一个强大的政权吗?
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表面是大一统,实际上东方六国的复僻思想一刻也没有停止,尤其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议还在继续,在秦始皇32年还有儒生建议分封制,这都统一天下五六年,还有大量的人反对郡县制,这些人以儒生为主,儒生们肯定希望扶苏能当上皇帝,这样就能改变政体,这同样是秦始皇不愿意看到的。
扶苏因为劝谏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蒙恬的军中当监军,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历来没有接班人远离政治中心的,让长子到边境监军,实际上是剥夺了扶苏的太子之位,表明秦始皇否定了扶苏。
扶苏与蒙恬
秦始皇在临终之前写给扶苏的遗诏内容是: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是把兵权交给蒙恬,到咸阳来参与葬礼,与是参与的意思,秦始皇都要死了,给扶苏的诏书也没有明确显示扶苏是继承人的意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诏书明显就是否定了扶苏是接班人。
扶苏不能当太子,那么谁能当太子,秦始皇虽然有20多个儿子,显然没有一个儿子能够进入秦始皇的法眼,除了胡亥之外,秦始皇对小儿子胡亥是非常喜欢,最后一次巡游天下就带着胡亥,而且秦始皇让赵高教胡亥学习法律。
赵高是秦朝最厉害的法律大家之一,与李斯有同样的法家才能,秦始皇显然对胡亥灌输法家思想,根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的《赵正书》记载,秦始皇明确是把帝位传给胡亥的。
《赵正书》: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赵正书中记载胡亥才是秦始皇所立
在史记之中,蒙毅与胡亥使者的对话也显示出秦始皇有意提拔胡亥为太子。
《史记蒙恬列传》:毅对曰:.......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原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
上面的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蒙毅回答说:......先主(秦始皇)举用太子(胡亥),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
蒙毅亲口承认秦始皇想立胡亥为太子,这个时候的蒙毅已经在监狱之中,赵高诬告说蒙毅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胡亥以此为理由派出使者责备蒙毅,蒙毅就用这段话为自己辩解,等于从侧面承认了秦始皇想立胡亥为太子。
史记记载的沙丘政变
从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确实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想法,但仅仅只是想法,胡亥也有很多毛病,让秦始皇迟迟下不了决心,所以秦始皇一直在犹豫,这一犹豫,秦始皇就把立太子这事给耽误了。
二、秦始皇仍然有长生不老的想法。
秦始皇一直都有长生不老的想法,但迟迟没有实现,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还遇到了术士徐福,徐福欺骗秦始皇说海中有大鲛鱼,所以没有得到仙药,于是秦始皇就派人去射杀,这说明秦始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相信能长生不老。
秦始皇的这种想法阻碍了正常的思想,既然自己有可能会长生不老,那么立不立太子就不是非常紧迫的事,但是秦始皇又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这种矛盾一直在秦始皇心中反复,让秦始皇没法考虑立太子的事。
秦始皇一直想长生不老
三、秦始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秦始皇是死在了自己巡游的路上,这说明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而且秦始皇的死很可能是得了某种急性疾病,出发前身体没有问题,而在巡游过程中就得了病,以古人的观念来看,即使得了病,也不可能马上死掉,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后事。
但是秦始皇本身就非常讨厌说死,手下群臣也不敢说,医生也治不好秦始皇的病,秦始皇本身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这么一耽误,就没有立太子,即使在临死前,他写给扶苏的诏书中,也没有明显立扶苏为接班人,这可能就是秦始皇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