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是人民解放军的元老功臣,红小鬼出生的他在1955年和1988年两次授衔中均被授予上将军衔,两授上将共有六颗将星,因此有人戏称他为“六星上将”,洪学智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的“六星上将”。
洪学智一生坎坷曲折,多次大起大落,但无论在险象环生的战场还是如履薄冰的官场,他总能化险为夷,当真是一员福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福将洪学智的人生,了解其1959年落难的原因以及落难后的境遇。
“六星上将”洪学智洪学智其人
洪学智是安徽人,1928年,年仅15岁时便参加革命,次年入党,因其受过高小教育,从红军时期起就一直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政治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在苏北根据地工作,隶属于新四军战斗序列;抗战末期带领部队挺进东北,此后在东北野战军历任第六纵队司令、第十五兵团参谋长等职务,率领部队从黑龙江一路打到海南岛,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洪学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在敌军强大的海空优势下,想方设法把弹药补给送上前线,建立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据说,彭德怀在战后说,朝鲜的勋章不应该授予自己而是应该授予负责后勤的洪学智等负责后勤的同志,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保障前线的补给,志愿军是不可能取胜的。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的优秀表现,洪学智在回国后继续在军队后勤系统工作,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务,并在1955年授上将军衔。
实际上,洪学智的后勤部长之职可以说是拜彭老总所赐。具体而言,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因为后勤体系不完善,加上敌军的封锁,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如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仅因冻死、冻伤造成的减员就与战场减员相当;在第四、第五次战役后,李奇微更是利用志愿军补给只能支持七天左右进攻的情况发动反扑,使志愿军蒙受了很大损失。因此,彭总提议建立专门的后勤部门,并推举洪学智负责后勤工作,洪一开始颇不以为然,认为还是在一线战斗部队才是当兵打仗的。不过,在彭老总的劝说加命令之下,洪学智最后还是接受了彭老总的这个决定,这也使他的后半生和后勤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落难
1959年,西藏上层发动暴乱,身为后勤部长的洪学智到西藏参与平乱的后勤保障工作,平乱工作完成后,洪学智回到北京,随即参加了著名的庐山会议。
庐山会议包括7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的八届八中全会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会议在反左倾冒进的轻松气氛中召开而在反“彭、黄、张、周”集团、反“右倾机会主义”的紧张氛围中结束,而第二阶段则是“反右”的进一步扩大。洪学智抵达庐山时,会议已进入第二阶段,因为他不了解当时的形势,所以一上庐山,就有人给他播放了上一次会议中部分人发言批判彭的录音。彭德怀反应的很多问题,洪学智也在内心中感到赞同。
此前,他听到了很多亩产放卫星的消息,某某农场的稻子长得很密,人站在上面不落地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农民的儿子,洪学智对于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亩产放卫星的浮夸情况他也心知肚明,他知道,尽管种子优化和解放后引进的技术,使得许多土地的产量有了相当大的增长,但亩产万斤也远非可能。此外,他还看到有的地方为了响应大炼钢铁的号召,农民不收庄稼,学生不上课,都去围着小高炉“炼钢”,严重打乱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还有军队机关大院把院子里的大树也砍倒用于炼钢,须知军事机关的部署乃是重要的军事机密,当初培植这些树木正是为保守秘密之目的,如今一旦砍倒,军事机密全都暴露无遗。眼见这些蛮干、乱干的现象,身为高级干部的洪学智深觉痛心疾首,但又无能为力,因此,对于敢于上书中央针砭时弊的彭老总,洪学智打心底里感到赞同和佩服。
见洪学智不肯批判彭,立即有人本着“非黑即白”,“非左即右”,“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立场,要求洪学智揭发彭的问题、交代后勤部这个彭氏“黑窝子”的问题。眼看说真话只能适得其反,说假话又昧良心,洪学智只能沉默以对,就这样,洪被打成彭“军事俱乐部”的成员,免去部队的一切职务,下放吉林省担任一个闲职。临行前,全家人吃了在北京的最后一顿饭,饭桌子洪学智对一家的去留问题做了安排。洪家人丁兴旺,但除去洪氏夫妇以外,其他都是些孩子,如今以这幅形象离开北京,如果把孩子托付给别人,一则别人未必愿意,二则若谁敢接受自己的嘱托恐怕也要惹祸上身,到时候反而害了人。
最后决定,洪学智夫妇带两个幼女到吉林,而剩下的六个子女则继续留在北京上学,由长子洪虎负责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洪虎虽然此时还在上学,但却是出生在战争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可以担负起这份重任。平日里饭桌上的轻松氛围这天也一扫而空,一家人就在这样的严肃氛围了吃了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顿饭;随后,洪学智踏上火车,登上了前途未卜的行程。
老部下照顾顶着“帽子”下放东北的洪学智不再是从前那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大部长,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失势之人罢了。当洪来报道时,即使是一个办事处处长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竟然漫不经心地把洪的家人安排到了一个状况不佳的普通职工宿舍房间,房间里甚至连家具都没有。洪学智自知此来非比往常,也就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按理说,谁不知道洪学智来东北是失了势,旁人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有主动来招惹的道理,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仍然有人过问洪学智的境遇,不仅帮助解决了洪学智一家的住房问题,还处处对其施加援手,此人正是洪学智的老部下,时任吉林省副省长的周光。周是洪学智的老部下,洪学智甚至对周有救命之恩,因此甘冒风险也要报答洪学智。
时间回到三十年代,当时,洪学智在四方面军担任政治主任,而周光则是四方面军的一名战士。一次,有人怀疑周私自放走三名土豪,在未经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周就被断定一定是阶级敌人派来的奸细,必须枪毙。
此时,适逢洪学智到该师检查工作,听说要枪毙一个私放土豪的战士,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于是亲自询问周当时发生什么事,周连忙向这位首长申诉,土豪逃跑并非自己私放,而是另有隐情,还表示自己出生贫农,与土豪劣绅有不共戴天之仇,绝不可能私放土豪,身为革命战士,即使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是憋屈。
认真倾听周的申诉后,洪学智认为此事颇为蹊跷,如果贸然归罪于这个小战士,或许要使他蒙受不白之冤,于是下令复查此事。后来,真相大白,这几个土豪逃跑,并非周私放,周也得以逃出生天。当时,由于王明等人机械的模仿苏联政策,在红军中大搞“肃反”运动,不少红军指战员,甚至是高级指挥员都因子虚乌有的罪名被枪毙,洪学智对于此种自毁长城的活动深感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总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救更多的人,使本来无罪或罪不至死的人不要枉然冤死,因此,即便是对于周光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少杀、慎杀,努力保留每一分革命力量。当初洪学智秉持原则,挽救革命战士的举动,也在几十年后得到了回报。
除去周光以外,还有别的一些老部下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这位落难的老首长以支持。洪学智到东北的时间正赶上国家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即使是国家干部的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一次,他尚在读幼儿园的小女儿偷跑回家,说在幼儿园太饿,还说这里不好,想回北京;洪学智夫妇只得把家中仅有的一点油和白菜炒给女儿吃,即便是今天看来不起眼的这点小菜,也用了半个月的食用油配给,其困难可见一斑。
不久,另一位老部下任荣冒险来看望这位落难的老首长,在朝鲜战争中,任荣担任组织部长,而洪学智则是副司令员。任荣眼见这位曾经将供应百万大军后勤给养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后勤部长,此时竟窘迫得自己家都揭不开锅,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暗地里安排战士给洪学智送去一麻袋黄豆,洪学智问他们是谁让送来的,小战士答说是军事机密,一再追问之下,小战士昂首挺胸地答说:“我们首长说,我们是他的兵就是您的兵。”正是这些老部下不忘昔日的袍泽之情,帮助洪学智一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结语
说洪学智是福将不假,实际上,除在庐山会议后下放东北之外,他还在1936年因“四方面军干部拖枪逃跑案”受牵连入狱,文革中更是遭受冲击被送到农场劳动,但每一次都可以化险为夷;拨乱反正后能够回到人民军队中更是很多人所不能想望的。
在拨乱反正之后,流放东北近二十年的洪学智得以复出,再次担任总后勤部长之职,并在1988年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的“六星上将”,继续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贡献力量,直至2006年以94岁的高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