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山东菏泽,古称曹州,位于现代山东省西南部,是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地带,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
众所周知,古今行政区划略有变迁,在唐代,曹州是唐代的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地带,被称作山东和河北两地的大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控制了曹州,就相当于控制了广阔的山东和河北地区。
那么,我们不禁好奇,曹州究竟为何会成为山东和河北的大门,又为何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曹州地区的历史沿革以及曹州建制的确立1.上古-战国末的曹州历史
直至北周,曹州这个地名都尚未出现,这个地区变换了许多行政区划名称,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在上古时代,唐代曹州管辖的地区存在若干地名,如陶丘等等。
例如,《通典》记载“陶丘有尧城,尧常居之”。由此可见,曹州地区的历史极为悠久。
那么,和曹州有关的地名源自何时呢?
答案是西周初年。
众所周知,西周初年,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都城后,未能全盘控制商朝领地,因为,相对于商朝,西周的核心势力还颇为弱小,难以在短时间内控制广袤的领土。于是,西周开始推行分封制度,用领地与权力换取各个诸侯国对西周王室的忠诚。
当时,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被分封在曹地,被称作曹国。
为什么曹国会被称作曹国呢?原来,曹国境内有一座名山被称作曹南山,因此,在分封时就以名山为名,称作曹国。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曹国国祚绵长,一共传君25代,存世时间长达635年,历经西周、春秋时代。
在春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兼并。此后,宋国、鲁国、卫国围绕旧曹国领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曹国被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统属于宋国、鲁国、卫国三个国家。时至战国时代,七强争霸,宋国率先灭亡,鲁国、卫国紧随其后,也被其他大国兼并,时至公元前249年,战国末期,曹国旧地分别属于齐国和魏国两个诸侯国。
2.建制的恢复与曹州的出现
正如上文所言,曹国建制长期被撤除,统辖于不同诸侯国,时至秦朝,曹国旧地方才恢复行政区划建制。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了郡县制度,曹国旧地被划归三个郡统辖。中部和北部地区属于东郡,下辖定陶、成武等县城;南部和东部属于砀郡,下辖陈留等县城;西部属于三川郡,下辖洛阳等县城。
由此可见,曹国旧地东接山东,西接洛阳,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也就难怪,时至唐代,曹州成为了山东和河北两地的大门。
时至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度取代了单一郡县制度。曹国旧地被划归梁国统治,此后,梁国由于卷入了叛乱事件而被废除,梁国旧地也被相继改为郡县。
到了东汉地区,州郡县三级制度稳定为正式行政区划(西汉汉武帝最早设立州级监察区,但在西汉时期,“州”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区划等级),曹国旧地主要属于兖州济阴郡。兖州济阴郡下辖定陶等13个县,另有一小部分曹国旧地属于兖州山阳郡和东郡。
此后,曹国旧地一直属于兖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稳定,并无太大变化。
直至北周周武帝时期,曹州建制才发生了巨变,“曹州”这一地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北周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北周消灭北齐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原先属于北齐管辖的兖州随之被纳入北周行政区划。
在北周管辖时期,北周将西兖州改为“曹州”,曹国旧地正式升格为州级行政区划,曹州下辖济阴、濮阳两郡,占地面积颇广。曹州管辖权变迁与唐代政局变化
1.曹州管辖权变迁
厘清了曹州形成史后,我们还抱有一个疑惑?即唐代曹州为何如此重要。
其实,这一方面和隋唐之际地方行政区划变迁、曹州地理区域有关,另一方面,曹州重要性的突出还与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的政治情形息息相关。
在隋文帝时代,中国行政区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即“郡级行政区”的消失。自从东汉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度确立以来,这种三级地方行政区划一直被历代政府沿用,长达600多年。
但是,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却决定改变这种三级行政设置,将三级行政区划变为“州县”两级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割据政权迭兴,各地行政区划颇为混乱。
北燕割据政权的领土面积不过是汉代平州和幽州的一部分,但是,在北燕境内,北燕政权设置了并州、幽州、青州、平州、冀州五个州级行政区。其他割据政权的做法也大体类似,例如梁朝梁武帝时期,梁朝境内州级行政区多达107个。北齐文宣帝即位之初就曾经严厉批评过这种行政区划混乱的现象,他在诏书中说道“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北齐书》)。
当时北齐境内的郡级行政区多达390个,由此可见,文宣帝所言非虚。
在隋朝建立之初,州级行政区数目已经多达241个,郡级行政区更是多达680个,要知道,东汉州级行政区不过十几个。
正如隋朝大臣杨尚希所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隋书》)。如此无端膨胀的州郡行政区划无疑增加了隋朝政府的施政成本,于是,隋文帝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583年,隋文帝“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
隋文帝在改革之初本着“并小为大”的原则,对冗杂的州郡行政区进行合并,仅仅保留州级行政区,以州级行政区统辖县级行政区。
到了隋炀帝统治时代,隋炀帝又将“州”改称为郡,恢复名义上的郡县两级制度,但是,两级行政区的管辖范围和职能与隋文帝的“州县”两级制完全相同。到了隋文帝统治末期,全国只有190郡和1255县,已经恢复到合理的行政区划数目范围。
时至唐朝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又将隋炀帝的改名废除,再次将“郡”改名为州,恢复隋文帝的“州县”两级制度。
行政层级的减少就意味着地方行政级别管理权限的扩张,相比于汉代,曹州对地方管辖权大大扩张,这就为曹州成为战略要地奠定了基础。
2.安史之乱后的局面和曹州的地理位置曹州为何是山东和河北的大门?要知道,即便是曹州位于山东、河北两地交界地带,这也无法保证曹州成为山东、河北的大门,因为,在这条交界线上,同时毗邻山东、河北的还有其他不少城市。
要解答这个疑问,就要谈到曹州的地理位置和唐朝的“道”级军事监察区的设立。
唐朝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在州县两级制上又设置了“道”级监察区,负责监察州县事务。
唐太宗将唐朝版图分为十道,其中,与曹州毗邻的有河南道、河北道。
时至唐玄宗时期,唐朝又进一步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从当时的诸道地图上看,曹州毗邻河南、河北道,堪称两地分水岭,此外,曹州还与唐朝的京畿道(长安)、都畿道(洛阳)有着颇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如此一来,曹州就成为唐朝政府控制河南、河北的重要战略据点。
时至唐玄宗时代,由于唐帝国边境形势日益严峻,唐朝设置了节度使,总领各地军务,一开始,节度使负责军务,各地采访使负责管理政务,到了天宝年间,两大政务合流,节度使掌握了军政大权。
正如《通典》所言“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
节度使掌握大权后,久而久之,节度使骄纵难驯,最终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大节度使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外逃,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经过几年艰苦战斗,基本平定了安禄山、史思明势力,可是,唐王朝并未彻底肃清各地藩镇势力,至此之后,唐朝开始进入藩镇割据时代。
根据著名唐史学者张国刚的研究,唐代的藩镇并非全都桀骜不驯,他将唐代藩镇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割据的河北型藩镇、受到中央管辖的中原型藩镇,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西北藩镇,和温顺听话的东南藩镇。
曹州恰好处在河北藩镇和中原藩镇的交界地带,如此一来,唐朝就必须牢牢控制住曹州,以此钳制河北藩镇势力,故此,到了唐朝中后期,曹州的战略地位飙升。总结
曹州之名最早出现于北周,源自西周时期曹州地区的曹国封国名称。
在曹州出现后,由于曹州地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交界地带,拥有极其优越的战略优势,成为北朝、隋唐政府着力控制的战略要地。
时至隋朝,州郡县三级行政区被改为两级行政区,曹州的管辖面积有所扩大,曹州地方官员的权力也随之增强。时至唐太宗时代,唐朝将天下划分为十道,曹州恰好处在河北、河南诸道交界地带。
到了安史之乱后,随着各地藩镇蜂起,唐朝中央权力受到冲击,曹州作为夹缝中的州级行政区,其地位进一步增强,最终成为唐代控制河北藩镇的一枚关键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