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元璋建国后曾废除宰相制度,一度复兴分封制度,大封诸王。在洪武时期,诸侯王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拥有节制布政司的权力,俨然成为地方的土皇帝。
在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尝试削弱各地藩王权力,可惜的是,朱允炆手段不当,反而诱发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靖难,最终夺得皇位,成为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帝。此后,燕王朱棣继续对明代藩王制度进行改革,削弱了藩王势力。
经过朝廷的削藩,各地藩王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微弱。这些藩王虽然享受着良好的经济待遇,但是,他们已经淡出了朝堂,也没有任何军事权力。可是,就是这些毫无实权的藩王却给明朝带来了巨大负担,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催命符,个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究。
一、 明初藩王分藩与削藩
1. 明初藩王的土皇帝性质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复兴了分封制度。首先,元朝被赶出中原后,在草原地区建立了北元政权,一直在明朝北部边疆虎视眈眈,对明朝构成潜在威胁。
其次,朱元璋完全不信任那些开国功臣宿将,朱元璋出身草莽,从一个底层流民一步步登上帝位宝座。因此,他对皇权的私欲也是空前绝后的。为了延续朱家天下,他在平定天下后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宿将,可谓刻薄少恩。
所以,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并给予他们军权也是为了日后诛杀大将,稳定军心进行准备。最后,朱元璋的分封也是为了防范权臣把持朝政。因为,一旦朱家子孙在各地为王,拥有一定实力,就可以在权臣把持朝臣时展开“清君侧”的行动。
总而言之,朱元璋分封诸子的核心理念是“藩屏帝室”。这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诏书中得到了明确体现,他告诫藩王:“永为国家藩辅,尚慎戒哉”(《明史》)。
朱元璋时代的藩王拥有较大的军政权力,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堪称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军事方面,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如此看来,每个藩王的基本军事力量都超过15000人,这是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
并且,藩王可以作为军事统帅参与实战。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在北部边疆侵扰,朱元璋命令晋王、燕王率军征讨,各地军事力量也归属两位亲王统领。藩王不仅拥有极大的军事权力,还有节制布政司的权力。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曾因四川榷茶事宜,要蜀王告谕布政司和都司:“因边吏访察不严,以致私贩出境……尔其谕布政司、都司严为防禁,无致失利”(《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因为边界的茶叶走私问题要整饬地方吏治,但他没有直接告诫地方政府,而是先给蜀王下达了命令,由此可见,诸王可以在封地调遣布政司官员,并直接向布政司下达皇帝谕旨,俨然是皇帝在地方的代言人。
2. 建文削藩失败与永乐继续削藩
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却开启了明朝初年削藩的序幕。在建文帝即位不久后,他就将周王、代王等六位藩王免为庶人。建文帝的强硬削藩引发了藩王的不满,终于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但是,在朱棣成功击败建文帝夺取皇位后,朱棣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只不过,相较于建文帝的鲁莽,朱棣的手段更为巧妙。他没有直接罢免藩王的王位,而是在军事权力上大做文章。朱棣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军事权力。一是边镇藩王迁往内地,二是削夺王府护卫,三是剥夺藩王的军事指挥权。通过这些手段,朱棣基本解决了藩王对朝廷的军事威胁。
此后,此后,明仁宗、明宣宗进一步限制藩王权力,将藩王彻底边缘化。藩王对外交流也受到了越发严格的限制。《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了一个严格限制藩王对外交流的案例,在宣德三年(1428)山西监察御史祝昇替宁化王上奏说“王谓臣曰:‘有母老病患风疾,无医,求之晋府,不与;欲取于军民之间,不敢’”。
这则故事透露了地方藩王此时沦落到颇为心酸的境地。为了避嫌,藩王在母亲生病的情况下居然都不敢与军民进行沟通,延请名医,由此可见,朝廷对藩王的限制严格到了何种境地。不仅如此,藩王本人的日常行为也受到了严格限制。明代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写道“本朝宗室厉禁,不知起自何时,即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沈德符是万历-崇祯时人,可见,在明朝中后期,藩王无法从政,且无法从事农、工、商等任何行业,只能不劳而获,无所事事。
二、 藩王拖累大明王朝
1. 藩王岁禄问题
上文已经提到,时至明朝中后期,藩王已经成为无所事事的闲散王爷。这样的闲散王爷如何会对大明王朝带来威胁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因为藩王被迫让出了手中的军政权力,明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在经济方面给予大量补偿,久而久之,“藩王岁禄”就成为令明朝政府头疼的问题。
有明一代藩王岁禄的制度规定肇始于洪武时期,最早关于藩王岁禄的记载出现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根据《皇明祖训》记载,亲王岁支米5万石,另有钞、绵、丝绢等实物。此时,尽管藩王的岁禄数目不小,但明朝政府还大体可以应付。到了永乐帝时代,由于朱棣找了一个“清君侧”的借口,在登基之后,他肯定不能再明目张胆地削藩,反而要善待藩王。
于是,朱棣不仅将建文帝废黜的藩王尽数恢复,还多行赏赐,在藩王岁禄上也相应增加,以示恩典。
不过,这种岁禄的增加很快就变成了空头支票,因为,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负担不断增长的藩王岁禄。在永乐年间,藩王岁禄的拖欠已经日益频繁,如《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汝南王府岁用禄米二十(千)石,因岁歉,给与其半,俟年丰全给”。
总而言之,按时按量支给明朝藩王岁禄,对于永乐政权来说,已经并非一件易事。此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政府开始将藩王的岁禄折钞、折银。即便如此,明朝政府也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藩王经济需求,藩王岁禄最终成为明朝政府的一大累赘。2. 藩王带来的财政危机
明代中叶以降,由于宗室岁禄开支巨大,不仅成为各地和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财
政入不敷出的现象日益严峻,朝廷已经拙于应对,这引起了许多官员士大夫的担忧。他们纷纷上疏,呼吁朝廷对宗藩问题加以重视,谋求解决之道。
例如,嘉靖年间,御史黎贯上疏指出,“宗室之蕃,官吏之冗……一切用度俱出其中,以赋入则日损,以支费则日加”(《明史》)。黎贯一针见血地看到了朝廷岁入不足以供应宗室、官吏费用支出的困境,并在罗列朝廷支出时,将宗室费用列在首位。
黎贯的看法并非个例,嘉靖年间的另一位大臣霍韬上疏说道:“封建亲藩,禄制有差,固欲世世共享太平也……宗支日广,禄粮不给……遂废出仕之令,使不得随职受禄……夫土地税入不能加多,宗藩子孙日益繁衍……”(《明史》)。霍韬的说法比黎贯更为具体,他注意到,宗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的原因是宗室子孙繁衍速度过快。明朝初年,一郡供一王,如今却以一郡供数千百人,故禄粮不给。除此之外,霍韬也认识到,明朝禁止宗室出仕导致宗室缺乏收入,只能依靠朝廷救济,这是岁禄剧增的制度性原因。
总而言之,随着宗室人口的日益增加,朝廷对宗室的供养制度已经成为财政的巨大累赘,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总结
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之时,出于拱卫帝室的需要,他授予藩王较大的军政特权。在朱元璋时代,这些特权有效地保障了王朝的正常运转。但是,一旦朱元璋辞世,藩王就呈现出尾大不掉之势。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削藩运动,在朱允炆削藩失败被朱棣夺取皇位后,朱棣采用了更为柔和的削藩政策,一方面集中力量剥夺藩王军权,另一方面,着力安抚藩王,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这种政策被明仁宗、明宣宗继承,形成了明代特有的藩禁制度。明代藩王虽然衣食无忧,但不得参与任何军政活动,甚至于,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正因如此,明代政府给予藩王较大的经济补偿,这种经济补偿被称作“岁禄”。
明代中后期,随着明代宗室人口日益膨胀,朝廷财政已经无法满足岁禄的需求。岁禄成为明代政府挥之不去的财政赘疣,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速了明朝政府的灭亡。
参考文献
1.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2. 覃延欢:《略论明代藩王对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97-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