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封建王朝,人们更多想到和好奇的是与之相关的服饰、文字狱、治安、制度,作为名义上民主,实际上君主专制及权中央国家,明代的制度更是讨论的重点。
明朝作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朝,恰巧处于元朝和清朝之间。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又呼应后朝的制度。宗法制度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帝要立长不立幼,皇帝争夺战的腥风血雨拉开了帷幕,党派立储之争不可避免。
俗话说得好,每个皇帝上位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能力是基本,更要有支持者以及皇帝的看重。皇位只有一个,觊觎者很多,该如何从多数人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努力,其中不乏套路。明朝第一大案实则是围绕立太子展开的各方势力矛盾激化体。
事件的起因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向来奉行"长子继承"。事情要追溯到明神宗时期,封建王朝同现在一夫一妻制不同,自古皇帝后宫三千佳丽,宋神宗偶然在太后宫中临幸了一名王姓宫女,这位宫女怀孕后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一方面,宋神宗碍于王氏低贱的出身不愿承认并册封王氏,立其子为太子;另一方面,明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此时诞下了第三子朱常洵。出于对母亲郑贵妃的喜爱,爱屋及乌,明神宗已是极其宠爱第三子朱常洵。
自古"嫡长子继承制"两者均不是嫡,由是以长为先。表面上立宫女所生朱常洛已是定势,郑贵妃不甘心太子大权旁落,使劲浑身解数。明神宗也看不起朱常洛母亲宫女的出身,内心太子大权向三子朱常洵倾斜。朝中大臣坚持"立长"处在大臣和郑贵妃之间的明神宗自此左右为难。
后续因为夺嫡引发的"妖书案"也成为明代第一大案,对后世牵连甚广,无数人惨烈牺牲在这场夺嫡战争中。后世谈起来不外乎为之色变。
从前朝来看封建王朝蜿蜒纵横几千年,古老的制度代代延续。朝中大臣更在乎的是封建伦理纲常,继承传统"立嫡"。朝中大臣看出明神宗极其宠爱幼子女似有"立幼不立长"的态度,朝中大臣作为支持立长子主力军旁敲侧击明神宗立嫡长子。从明面上立朱常洛为太子是传统纲常使然,皇位不可能花落其他家。
可皇帝也有自己的私心,最好的更想留给自己最爱的儿子。明面上的大公无私掺杂了忧愁纠结的私人欲望,举旗左右摇摆不定。可能明神宗也会有顾虑,一旦立了朱常洛为太子,自己首先得纠结,其次,后宫肯定有不满意的地方,况且毕竟如果太子由宫女所出,能否堪当大任还未可知。不如暂时观望形势,于是这立太子之事就被耽搁下来,这一耽搁就是十八年。明神宗隔岸观虎长达18年。从后宫来看
从现代翻拍的古代剧不难看出,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后宫女人为让自己儿子当上皇帝可真谓无所不用其极,彼此相互争斗,尔虞我诈。郑贵妃本人极其聪明,尽得皇帝宠爱,仗着皇帝宠爱干涉前朝大事,皇帝的宠爱无非是争夺帝位的利器,而郑贵妃不仅有皇帝宠爱,还有权倾朝野的母族。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果真是绝对照祖宗规矩来,这长子早就被立为太子了,哪里有这郑贵妃分一杯羹,可这皇帝的态度让后宫各个惯会见风使舵的人看出来,宫女所出朱常洛未必赢得过郑贵妃所出朱常洵。明神宗没有册立皇后,郑贵妃无疑是后宫位分最高的女人,众人阿谀奉承的对象。而今谈到的轰动一时"妖书案"起源于后宫,弄得整个王朝腥风血雨,地动山摇。妖书案起因是官员吕坤借机谄媚郑贵妃,他采集了历史上忠贞妇女的事迹,著成《闺范图说》进献给郑贵妃,郑贵妃想借此书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并且借机争夺儿子的太子之位。就命人增补了十二人,以东汉明德皇后开篇,郑贵妃本人为终篇。
于是新版《闺范图说》出版,引发朝纲热议。由后宫开始传遍前朝,发起全国范围的争夺皇位战。明神宗避重就轻,内心向着郑贵妃,朝中官员大肆弹劾,明神宗包庇郑贵妃便说是自己赐下《闺范图说》。太后的劝说、官员的柬议在间隔十八年后终于立朱常洛为太子。
郑贵妃不满意立朱常洛为太子,后续发现了《续忧危竑议》的揭帖,告知朝野上下郑贵妃意图废太子,册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无数人牵连其中为之丧命,这件案子众说纷纭,流传各种版本。无论如何讨论,唯一不变的就是围绕皇权争夺而开展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第一大案。古代封建专制主义总是存在弊端,一旦打破原有的制度,必然引起朝野上下举国不安,殃及百姓。纵观中国发展史,可知在纲常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古代史缺乏的更是明君,不因外物而丧失基本判断,让国家更加繁荣强盛。"妖书案"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借鉴,不择手段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归不会有好下场,引人深思。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