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认为修长城没有意义,美国教授反驳:万里长城把欧洲人害惨了
迪丽瓦拉
2025-05-29 20:33:44
0

原标题:康熙认为修长城没有意义,美国教授反驳:万里长城把欧洲人害惨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宏伟雄壮的万里长城,既是令所有人都叹为观止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智慧结晶。

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盛赞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意义,认为长城守卫住了秦国的北部边界,令北方的游牧民族退却了七百多里。然而清朝的康熙皇帝却认为修筑长城没有意义。他的言论还遭到了美国教授的反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筑长城以守边疆

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是齐国花费170多年时间,从春秋一直修到战国的南长城。当时齐国修长城的目的,仅仅是沿着自己国家的边境线,在泰沂山脉上画个1200多里长的圈。后来燕、赵、秦等国家从中受到启发,觉得可以利用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就在各自的边疆地带修筑了北长城。

战国时期,中原大国各自为战,各家修建的长城也是连接不到一起的断头路。后来秦始皇横扫六合,才命令蒙恬率领30万大军,将这几段北长城连接起来,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秦长城。虽然长城无法挡住游牧民族的快速进攻,但在传递信息方面,长城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坐拥广袤的草原,但生活物资匮乏,而且冬天很容易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频频出兵侵扰中原地带。居住在边疆地区的老百姓们更是经常遭到游牧民族骑兵的烧杀抢掠,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直到秦始皇修筑起万里长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善。

秦朝之后,一旦游牧民族的大军侵扰边疆,居高临下的戍边士兵就能提前探知敌人的动向,然后逐次点燃烽火台,将敌人来犯的消息传给皇帝和守边大将,让中原王朝能够及时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和反击。因此在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对长城的扩建和翻修。

汉朝时期,长城得到了进一步地翻修。然而东汉末年战火四起,少数民族趁机骚扰边疆,不少地段的长城都遭到破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的皇帝昏聩无道,不修仁政,更不懂以德行安邦定国,导致天下民不聊生,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一泻千里。失去内部军事力量的支撑,长城就沦为了一个摆设,根本挡不住游牧民族南下,数百年来遭到严重损毁。

后来隋朝也修过长城,但唐朝却又搁置了此事。因为唐朝军队太能打了,不等游牧民族前来侵犯,就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老窝。一直到明朝建立,长城才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翻修。我们今天看到的八达岭明长城,就是在明朝弘治年间修建的。据说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参加了这项工程。

清朝皇帝的质疑

然而明朝之后的清朝,却没有延续修筑长城的传统。康熙皇帝在评价修筑长城的意义时,更是认为自秦朝修建长城以来,汉、唐、宋等朝代也经常修理,但并没因此而消除边患。

他还认为“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的豪言壮语,将边境稳固的原因,归结于统治者修养德行、安抚民众,凝聚民心。这种观点深受文人墨客们的称颂。但其实他放弃修缮长城,还和当时清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当时最大的两股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一个是雄踞草原的蒙古部族,另一个就是从辽东一带起兵推翻明朝统治的后金国,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满清贵族自己坐稳了江山,当然不用再防着自己。而在1690年,康熙派遣大军分进合击,击溃了占据大半个蒙古草原的准噶尔部落,并在次年的多伦会盟上,将外蒙古正式纳入大清版图,彻底解决了数千年来蒙古草原部落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

两个主要目标全都化为乌有,长城自然没有必要再修建,否则只会徒耗人力,阻碍清朝的进一步扩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之前修筑长城没有意义。美国的一位教授,就曾反驳了康熙的观点。

美国教授反驳康熙

在《危险的边疆》一书中,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巴尔非德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城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的长城不光抵挡住了游牧民族的进犯,还间接影响到欧亚大陆甚至是全世界的历史格局。虽然长城让中国的王朝得享安宁,但却把欧洲国家给害惨了!

这位教授还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游牧民族无法像进入农耕社会的中原民族一样自给自足,所以只能发动战争抢夺其他民族的资源。然而长城的出现,使游牧民族遭到沉重打击,不得已之下往西方迁移,将目光投向了欧洲。欧洲历史也记载过此事,并将其称为“一群来历不明但异常强大的人”。

因为当时欧洲各国之间并没有足以抵挡外敌的长城,所以强大的游牧民族骑兵在欧洲平原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四处烧杀抢掠,打得东哥特、罗马帝国等欧洲国家毫无还手之力,欧洲百姓因此苦不堪言。

公元5世纪前后,古代匈人领袖阿提拉率军征服了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还曾两次入侵了巴尔干半岛,就连今天的法国和意大利地区也没能幸免。长年累月的征伐中,阿提拉和其部下摧毁了许多座城市,打得整个欧洲都瑟瑟发抖,被历史学家誉为“上帝之鞭”。

而另一位草原霸主成吉思汗也不遑多让,和其子孙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一生中消灭了47个国家,向南最远到达过巴基斯坦地区,向西一直打到了今天的黑海地区。所以综合看来这位美国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长城在古代是保卫疆土、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重要屏障。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其本身散发出来的浓郁历史气息,是中华文明值得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旧社会人们加入哥老会,又叫“烧袍哥”。原来袍哥开山立堂,效法古人结拜之风,要烧三把半香,取义气相期的...
原创 杜... 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以近40000人的伤亡代价,终于全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粟裕将军总...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顺利登基成为皇帝,而李元吉的媳妇,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媳...
原创 古... 很多人都喜欢看古代战争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一定对古代士兵强攻城池的情景不会陌生:攻城军队通常拿着云梯靠...
原创 关... 相信大家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喜欢上蜀国里面的主人公之一关羽。在公元219年,三国...
原创 古... 国都,乃一国之中心,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各朝各代建立都城都要结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地理位置、...
原创 害... 一直以来,因为各种各样的解读,我们所认为的杨修之死其实特别简单,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很诡异的,绝大多数...
原创 宋... 全文共164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从政治、经济、军事各...
原创 古... 文 | 陈飞 提要:在韩流文化风靡于中国年轻人团体中时,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在自己现实生活中代入许多韩...
原创 古... 一听到王爷二字,大家都会认为他肯定是皇室贵族,但其实王爷这个称呼不仅仅限于皇室中人,一些对国家做出巨...
原创 是... 1、韩信功高盖主 刘邦的江山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最后垓下之战,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能不能打败项羽...
原创 退... 无论是当今还是古代,退休是官员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古代退休叫致仕,官员在任上为国效力,劳苦功高,随着年...
原创 《... 《嫣语赋》侯府夫人却能接受青楼女子,梁翊母亲真是不一般 门当户对很重要,在封建时期别人把这个就看得...
原创 光... 光绪帝由于后继无人,就由慈禧做主过继了溥仪继承大统,溥仪也成了“末代皇帝”,在溥仪继位之前,才不过几...
原创 古... 在古代作战中,城池攻守是最为常见的,对于守城的一方来讲,有着地利之便,但他们为何不死守城池呢? 天时...
原创 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他谦虚纳谏、知人善任、恭俭爱民,开创“贞观之治”。所有的这一...
原创 顺...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6岁登基,起初朝政事务交由摄政王处理,12岁那年多尔衮去世后开...
原创 关... 如果以关羽的战绩来衡量,他在曹营中将无人可比! 如果关羽真的投降了曹操,他很可能会混得非常惨! 曹操...
原创 1... 在一些苏联历史学家眼中诺门坎战役带有一定程度的“内战”色彩。 1939年5月,日本和苏联在中国诺门坎...
原创 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最草根的皇帝,他的出身比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还差,刘邦当时好歹是个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