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4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地方。在政治上,宋代打开了文人士大夫和皇帝共治的局面,出现了全新的治理方式。在经济上,宋代也是唯一一个不采取重农抑商的朝代,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同样在军事上也是独树一帜,大部分封建王朝采取的都是守外虚内的方式;但是宋代却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稳定了国家内部的安定,却导致了对外军事的孱弱,最终也是将大宋推向了灭亡。
什么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宋代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国家内部的安定,而对于外部强敌的防备几乎寥寥无几。通过宋代军事分布也能够看出来。
宋代最精锐的部队全部集中于京城之中,巅峰时期禁军数量多达六七十万。至于边军,无法和禁军相比。
宋代对外的防线主要包括两条,北宋时期在西北地区打造了防御西夏的西北防线;黄河以北打造了防备辽国的北部防线。但是这两条防线的军备力量,倾注的成本,都无法和中央禁军相比。
这种行为在历代封建王朝之中极为少见。汉代时期朔方地区的军队几乎就是大汉王朝一多半的精锐驻扎。唐代时期的安西军、朔方军、北方三军镇等都是主要的军队主力,基本都是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抵御外敌的。
到了明代的时候,朱棣更是直接把首都定到了北方,军队也成批拉了过去,数十万的大军驻扎在北方,随后还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北征,带来了巨大的军事效益。
因此像宋代这种军事储备集中于京城的行为,还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古代中原王朝面临的敌人主要都是北方少数民族。
中原王朝内部的威胁是非常小的,鼎盛时期的大唐王朝,长安的驻军寥寥无几,所依赖的主要是四方的守备部队,将敌人拒之国门之外。
宋代为何会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其实和宋代建国之前的社会状况有关。宋代最怕看到的便是五代时期的混乱,尤其是赵匡胤,亲历五代之乱的,对于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唐代灭亡,五代之乱的根源便是藩镇割据,而藩镇割据的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唐代的藩镇,权力膨胀,地方的政治、军事、赋税、经济等都被藩镇将领掌握,中央根本无法管辖。
这样的情况最终导致了晚唐政治的混乱,相互攻伐,大唐灭亡,五代乱世。因此赵匡胤建立了大宋之后,对于地方藩镇非常的警惕,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限制地方的权力。
第一个便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将军队的领导权收归中央,而且还设立了三衙、枢密院等新的军事机构,来分散、限制军队将领的权力。
其次便是将军队进行阶梯划分,中央禁军乃是一等,其后的地方军队按照行政区划又分为了数等。最为强大的自然是中央禁军,在训练、转变上都是独树一帜,使得禁军成为了最强大的军队。能够很好的压制地方势力,减少地方动乱。
守内虚外,虽然对地方有着很好的管控,并且也稳定了地方的政治,但是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那就是敌人入侵变得容易了。
辽国作为北宋前中期最主要的敌人,双方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就是因为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面对辽国时屡战屡败,甚至最严重的时候,都要来到都城了。由此可见北宋军事实力的孱弱,尤其是北方地区。
如果说辽国较为强大,无法展现出守内虚外政策的弊端,那么和西夏的战争就能够说明了。西夏蕞尔小国,实力并不强大,但是在与北宋的战争之中,也是屡次获胜,最终逼迫北宋签订了停战协议。但从军事力量上来说,北宋的边军是西夏、辽国三国之中最弱的。
这种守内虚外的政策,让统治者过分关注中央地区的稳定,而忽略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最终导致边疆地区军队孱弱,也是必然的。
而对于守内虚外政策,宋代一直都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北宋的灭亡也没有给南宋带来警惕。到了南宋时期依旧是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但是对于金人、蒙古的防备有所提高。
但是此时南宋偏安一隅,已经丧失了和金人、蒙古作战的先机,只能够是苟延残喘。最终等待南宋的只有灭亡罢了,这是宋朝统治者政策认知的错误。当然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藩镇有着太大的敌意,才会出现守内虚外的政策。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