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的背后,隐藏着宋代“积弱”真相
迪丽瓦拉
2025-06-04 18:03:41
0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七月,欧阳修给仁宗上了一道奏折说:

"枢密使狄青,出身军队,虽然近几年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将掌握最高军事机关,对朝廷不利,请求将狄青,下放到地方,这样能为朝廷消除危险。"

在奏折里,欧阳修弹劾狄青时,虽然用词委婉,但是仁宗看出了他话中的含义:狄青有篡位的野心。欧阳修此前曾多次上书,仁宗一直没有采纳。但是这一次,欧阳修以狄青有篡位野心来说事,戳中了仁宗的痛点。

欧阳修雕像

就在仁宗犹豫不决时,文彦博上来补了一刀,当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时,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文彦博的话成为压死狄青的最后一颗稻草,八月,狄青外放陈州。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问文彦博,为什么会这样?文彦博说,没别的理由,朝廷怀疑你罢了。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与此一脉相承。

狄青听后,"惊怖,却行数步。"他的精神被击垮了。狄青到陈州后,朝廷每半个月就派人慰问一次,明面是慰问,实则监视他的动静,狄青每日提心吊胆,不到半年在忧郁和恐惧中病亡,一代名将在文臣的攻讦与猜忌下陨落。

狄青(剧照)

狄青凭借战功,从小卒一步一步走上朝廷中枢,最后抑郁而死,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文臣的歧视与诽谤,其中欧阳修的构陷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要篡位,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一、欧阳修的做法,和宋朝恐武症、重文轻武的国策一脉相承

欧阳修诬陷狄青的表面原因是,担心狄青会篡位。其背后原因则是宋朝得国的方式,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契丹扰边,率军出征,在东京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将后周世宗的老婆孩子赶出了皇宫,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太祖。

宋太祖(剧照)

宋太祖是以武将身份夺得天下,因此在位期间,对武将的防范比较严,后来干脆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打感情牌,让朝中大将主动地交出了的兵权。和平时期由文臣指挥军队,如果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才临时委派武将。

宋太宗时期,对武将的戒备比他大哥还严,依靠士大夫,实行了了一系列防范和打击武将的做法,如将禁军将帅全换成自己的亲随,派文臣或者太监监军,牵制武将。在这种生态下,武将被迫调整心态,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在朝堂上仰文臣的鼻息。

在宋真宗朝,朝廷对武将的控制愈加的严格,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后,花钱买平安成为北宋的惯常做法。在这种氛围下,守卫边疆,用心备战的武将,被认为是惹是生非,受到谴责,人们忌讳谈论军备。至此,武将的地位急剧下降。

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时期,重文轻武之风达到了顶点,重大军事行动统军的通常是文官,武将只能按照文官的部署行事。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指挥者就是文臣韩琦,结果宋军惨败。

欧阳修之所以敢空穴来风,诬陷狄青有篡位之心,正是基于宋朝长期以来形成的"恐武症"和"重文轻武"的国策。

北宋朝廷长期存在的"恐武症"和"重文轻武",在军事上逐渐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二、宋代"积弱"表面在军队战斗力弱,根源是因"文"而"弱"

纵观宋与辽朝和西夏、金交战中,失败是家常便饭,胜利则属于过年吃饺子。南宋更加不堪,除了赔款,外加割地。通常认为,这是北宋重文抑武造成的后果,虽然消除了武将篡权的危险,却降低了宋军的战斗力。

事实是这样的吗?邢铁老师在《也谈宋代历史的重新认识》中认为,"宋朝打败仗是因为'文弱',很大程度上是吃了'文'的亏,是因文而弱的。"

梳理宋军的战例发现,文臣统军作战时,胜少败多,相反,武将不受文臣、监军干扰,独立指挥作战时,则败少胜多。

太祖时,虽然剥夺了大将平时的统兵权,但是在用兵时,依然授予大将指挥全权,如曹彬平定南唐时,拥有处死违抗命令的副将以下的特权。灭荆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多为武将统军,此时宋军的战果辉煌。

丛太宗到仁宗时,对外用兵多用文臣监军、统军,掣肘武将,开始出现因文而弱的现象。北宋初期名将杨业祖孙三代的遭遇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杨家将(剧照)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随潘美军北伐,当时主将是潘美,杨业为副将,监军是文官王侁和刘文裕。

在奉命掩护百姓撤退时,王诜直接否定了杨业的建议,指责他别有用心,要求他率军大张旗鼓的殿后。无奈杨业率军应敌,同时和潘美、王诜约好,在陈家谷口接应。

王诜在谷口高处观察敌情时,误以为辽军失败了,想争功,命令大军出击,主帅潘美根本阻止不了王诜。可见潘美的主帅成为摆设。

没想到这次出击大败,王诜将杨业的约定抛自脑后,率军逃跑了。当杨业率军杀到此处时,谷口空无一人。杨业无奈"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杨业绝食而亡。

杨文广(剧照)

此次失败,主要责任在王诜等文臣的胡乱指挥和怯战逃跑,最后潘美背了黑锅,被后人骂了上千年。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真宗时驻守遂城(今徐水县),咸平二年(999年)冬,契丹来犯,杨延昭率领城中军民抵抗,"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此战属于小规模冲突,没有文臣参与,宋军取胜。杨延昭曾独自率军攻入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在狄青之前,朝廷先后派杨畋等多名文臣统军平叛,劳而无功。狄青自告奋勇上阵杀敌,仁宗授予他全权指挥的权力,狄青一举平定侬智高,取得了北宋建立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

仁宗(剧照)

一样的军队,文臣和武将分别统领,取得的战绩不同,说明了宋军的战斗力问题不大,关键在统军之人,据此可以得出宋代的弱在于"因文而弱"的结论。

宋代文人不仅管军事,而且经常带兵打仗。科考上来的书生,带兵打仗非其所长。他们内心深处看不起军人,讨厌打仗。

比如范仲淹,他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

当时范仲淹的精力放在笼络、教化党项人上,而不是谋划如何打败李元昊、收复丢失的土地。

范仲淹(剧照)

在重文的风气影响下,很多将门子弟不愿参加武举选拔,大家想方设法考进士明经,成了文人。整个社会都在往"文"的方面发展,军队缺乏优秀的武将统领,宋军的高层战力下滑的趋势不可避免。

三、宋朝"积弱"的客观原因

宋朝在与辽、西夏、金交战中经常处于"弱"势,除了宋朝本身的因素外,还存在着客观原因:

1.宋朝面临着强大的游牧民族。

中原王朝和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关系,就像一个跷跷板,双方的力量对比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变化。从南北朝到唐朝初年,突厥势力最强,唐初,中原王朝的内忧还没有解决,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委屈求全,向其称臣。

草原

7世纪中期,突厥发生分裂,逐渐衰落,唐朝的实力经过太宗时期的发展,不断壮大,打垮了突厥,皇帝成了"天可汗"。

唐朝末年开始到宋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陆续壮大起来,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后登场,与中原王朝不断厮杀。13世纪,蒙古人兴起,不仅灭了西夏、金朝和南宋,而且称雄中亚,踏足欧洲。

宋朝正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整合发展壮大的过程,宋朝在与辽、金蒙古对阵的时候处于劣势,除了自身的"弱"外,还面临着对手的强大。

2.气候因素。

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气候变冷,会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游牧人会面临更大的的生存危机。为了生存,游牧人不断南下争夺生存空间,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面临巨大压力,宋朝处于这种窘境。

狄青画像

据当代学者研究,北宋时期气候开始由温暖转向寒冷。如在西夏地区,这一时期气温一直在下降。与此对应的是,宋夏之间的战事频率在增多。据统计,北宋期间,宋、西夏共计发生战事53次,年均0.36次,与唐代的年均0.14次相比,增加了将近1.5倍。

此时华北地区的温度变化不大,所以宋辽战事要少得多,宋辽共计发生战事l7次,年均0.1次。

到了12世纪即南宋时期,气候从北向南普遍降温,形成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平均气温下降了3.5℃,北方至少降低了4℃。

气温每下降1℃,生物分布区就要向南移动1到2个纬度,北方下降4℃的话,则要向南移动4至8个纬度,大概要向南推进440至880公里之间。

蒙古铁骑

随着北方的生存环境恶化,游牧民族南下势头越来越猛,这时,女真由东北南下华北灭了辽国,进而灭北宋,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地方;13世纪,蒙古人南下,灭掉金国、南宋。在这个过程中,两宋军队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游牧铁骑,宋军的失败没有任何意外。在宋与辽、西夏、金、蒙作战中,以武力的强弱、胜败来判定优劣,把打败仗与落后划等号,有失偏颇。

参考资料:

1.《宋史》

2.《续资治通鉴》

3.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述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民... “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原创 皇... 汉朝最著名的大将军,汉景帝时期的一代丞相周亚夫,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在美人心计里,他的忠心护主和耿直...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居住在太原!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更是承载...
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 2024-10-21 15:40·老闫侃史 文 | 老闫侃史 编辑 | 老闫侃史 声明:本文内...
原创 主... 马超为何不是被刘备收服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马超并不是被刘备收服的,这点在小说和历史中是有差别的。 ...
原创 那... 在大家的印象中,非洲人民都较为贫困,这句话对也不对,大部分地区真的很贫困,但是那些酋长国王可是富得流...
原创 康...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是他一手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清朝在这一时期,百姓富足地缘辽阔...
原创 明... 导语: 从明末到清初,明朝和后金发生了众多大的战争。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和后金之间的关系就越发紧张,一直...
原创 秦... 好奇心驱使,每个人都想知道秦始皇陵中究竟藏了什么宝藏。特别是那些从事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学者,恐怕做梦都...
原创 朱... 朱元璋向来以白手起家和杀戮功臣著称。在大家的心目中,朱元璋是一个严苛、残酷、公正、嫉恶如仇的形象。但...
原创 古... 众所周知,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王公贵族一出生就享尽了荣华富贵,而普通的百姓想要出人头地的话,那真的是...
原创 历... 每当我们查看中华五千年的封建朝代历史,总会发现历史中的某些闪光点。而把这些闪光点穿起来的一般就是那些...
原创 刘... 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伯承享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纵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刘伯承1...
原创 结... 1945年大选失利后,许多朋友认为丘吉尔应该退出政治舞台,尽情享受他在战争中所赢得的荣誉,安度晚年。...
原创 曹...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群雄割据时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英雄豪杰,不管是领土争端还是势力依附,这...
原创 一... 商鞅相秦十八年,推行变法运动,厉行改革,事功卓著,奠定秦国帝业的基础。其对后世的影响,最主要的有下列...
原创 自... 历代历朝都追求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的疆域核心区自秦代起已奠定基础。东到东海,西到嘉峪关,北抵长城...
原创 妲... 说起妲己,大家对这个女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毕竟受《封神榜》的影响,妲己和纣王之间的故事大家都是能说出一...
原创 古... 在古代,秀才也是功名,在县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同时还可以见官不跪,受审不用刑,更加可以免除劳役赋税...
原创 朱... 关于明朝时期皇帝的陵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位于北京市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但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即明朝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