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人杨炯为什么想做“百夫长”?从他的诗歌中透露着其家国情怀
迪丽瓦拉
2025-06-10 10:03:57
0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杨炯了,除了一些上学的背过“初唐四杰”的学生。相比于初唐四杰中名气很大的王勃和骆宾王,杨炯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了。

默默无闻的原因其实也可以想得到,毕竟哪个孩子小时候不是因为一首“鹅鹅鹅”走向诗歌文学的殿堂呢?又有哪个孩子不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再次领略到了该死的音韵之美?

而杨炯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呢?我们对于他,了解的确实太少了。

他在一首《从军行》中,曾经表达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叹,读书人主动投笔从戎的例子,只有班超和他了好像。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呢?毕竟当时当兵,可是一个苦差事。

我们接下来就来说说,他和大唐的故事。

贵族之后,宦海沉浮

杨炯是真的贵族。他出生于陕西华阴,当年的陕西,可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而华阴弘农杨氏的美名更是天下皆知,就连隋文帝杨坚,都可以算作杨炯正儿八经的亲戚。

和很多神童一样,杨炯自然是非常聪明,博闻强记,对于诗词尤其精通。

从小就聪慧的杨炯,10岁被举为神童,年仅11岁就待制弘文馆。弘文馆可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地方,虽然也不是什么实权部门,就是负责一些书籍的整理,给朝廷的礼仪做做方案,提提意见,但是它同时也每年招一些神童,相当于后来的国子监,但是当时能到里面学习的非富即贵,杨炯11岁就来了,不能不说他聪明。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后来在中书侍郎薛元超的大力举荐下,杨炯一年两迁,仕途走上了快车道,先是崇文馆学士,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李显的属官,未来是一片大好。此时的杨炯,意气风发,是大唐未来正在闪闪发光的明星,将来要是太子登基了,他肯定是从龙之臣,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光彩。

可是唐代太可悲了,太子的属官,比如李建成,还有这位太子,都特别惨,因为李显的妈,是武则天。在光宅元年,杨炯35岁之时,徐敬业发起了一场大的动乱,由于不满武则天专政,他们起兵反对武则天。可是三个月之后,他们的叛乱就戛然而止了。

这本来也没有杨炯什么事,但是巧的是,在徐敬业的这次叛乱里,有一个叫杨神让的人,他还有另一身份,是杨炯的族兄。叛乱平息之后,武则天一查,直接把杨炯定义成危险分子,直接贬到梓州做参军去了,他开始自己的流浪。

高层的动荡,人心的险恶,不禁是他发出了“我无为,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感慨。在前往梓州的路上,杨炯看着原来越远的长安城,自然而然地又生出了“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的感慨了,我想,他此时一定想到了那个著名的“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梓州其实是个不错的地方,也不是如此如此荒凉,毕竟“初唐四杰”中除了骆宾王,都曾在梓州游历过一段时间。

在梓州期间,杨炯虽为贬谪之身,但却依然对大自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心思,创作了大量诗文,比如《和刘长史答十九兄》等等。而出自这些诗文的,“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等句子,也在某种程度上,一扫那些宫体诗的哀怨俗词,在绮丽诗风之外,另创了自己的风格。

杨炯在梓州任满之后,又回到了洛阳,与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同时在习艺馆任教,习艺馆是当时专门教习宫人学习文化的机构,一个诗人,一个有宏图抱负的诗人,被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无疑是一种侮辱。

在习艺馆任职的都是些不学无术的高干子弟,杨炯虽然出身名门,也自然不屑于和这些人为伍,他觉得他们腹中空空,就是个绣花枕头。

杨炯的性格自然对他们没有什么好脸色,还取了一个“麒麟楦”的典故来讽刺他们像那披着麒麟皮的蠢驴一样,这样的人自然是混不下去的,杨炯回到京城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又被贬谪到盈川当县令,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在盈川令上,杨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他多次亲种农桑,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仅仅两三年之间,盈川便大治,百姓也安居乐业,但杨炯在同僚那里,却屡遭诋毁,有人说他为政残酷,遇到不顺心的的人就鞭打他们,还喜欢夸耀自己,经常张贴自己的美名,这一点在《唐才子传》中也有体现,传说他去盈川的时候,张说把《箴》赠送给他,让他不要为政苛刻。

而在民间,杨炯的风评却一向很好,据《衢县志》记载,杨炯“以岁旱祈雨不得,遂赴井死”,为了纪念杨炯的德行,村民推举他为“城隍神”。并且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都把杨炯当作“贤令”来祭祀,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民心是不会骗人的。

“不如投笔去”

初唐四杰中,杨炯属于比较好命的类型,相比于王勃的早逝和骆宾王的不知所踪。

但是他也是不幸的,因一场谋反被牵累,后来因为耿直被排挤。他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华而不实的“麒麟楦”,可以身居帝国高位,也想不明白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有什么意义,但是他无法改变。

他就想逃避,往哪儿逃避呢?他想当兵。

然后,他就写了开头提到的那首《从军行》,来抒发自己纵马边疆,报效祖国的感情。

开篇就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他不平啥?在诗里是因为烽火照西京,敌人来袭而不平,但是这首诗里的那个“我”,此时应该只是一个读书人,然后他隔着重重楼台,看到了“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是唐军的出师盛状。

然后他的想象来到了边塞,他就写道“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塞外风雪寒,但是盛唐诗,永远是一种昂扬的基调,他不会像后世的杜甫一样,写什么《兵车行》,他用风雪,来衬出将士们的勇猛,他的脑子里,一定出现了李靖深入大漠的神勇模样。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两句,太有名了,以至于后世的化用,不计其数,有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也有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简单,直白,是个中国人都懂,却自有一股一往无前的精神气在。除了这句著名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他还在《出塞》中写过“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在《紫骝马》中写过“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等等。

这些边塞诗歌,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胸襟抱负,他的志在千里,杨炯就是这样的骄傲,本是经天纬地大丈夫,仅可投身于刀笔吏之间,即是他这刀笔吏,做的是相当的不错。

但是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从来没有去过边塞,陈子昂感受过燕赵苦寒,登上幽州台,发出那一声著名的长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就是从唐王朝最西边过来的,并且在六十岁那年,还跟着永王的队伍,打击安史叛军。

诗人们也并不都是老书生,尤其是在唐王朝这样开放进取的时代,燕赵的苦寒,西北的风沙,还有那神秘的西域,孤立的玉门关,阳关,自然那些诗人产生了无穷的兴趣,同样,诗人们的足迹,更是那些建筑永远不倒的原因。

这一点,一直未曾收复燕云之地的宋代人是体会不到的。

巧的是,初唐四杰在这方面,有共同的志趣,卢照邻写过“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骆宾王更是数度从军,他写过气宇轩昂的“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甚至之后还加入了徐敬业的队伍,写下的《讨武檄文》直接把武则天吓出了一身汗,连连说“这是宰相的过错啊”。

当时唐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疆域之盛,开拓精神,军队成了跻身富贵的另一条路子,吸引了很多志在报国的勇士。从东边的太平洋到西边的葱岭,唐王朝盛极一时,但是如此尚武的社会上,只留下他,有心报国,无门路可走的背影,他只得在诗歌中,想想自己身跨骏马,投身疆场的气概,数千年之后,少年纵马奔驰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在诗里。

也不知道有一天是不是喝多了,杨炯在听说了王杨卢骆的排名之后,他说自己“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就是说自己哪配和卢照邻相比,而王勃又怎么能和自己相比。嘴炮是打够了,但是身体倒是很实诚,王勃死后,他还是乖乖的将王勃的诗文都收集起来,汇编成卷,并且为他亲自作序,并在序言中对王勃给予了自己的充分肯定,杨炯还是有数的。但是如果你去问他,他估计会板着脸说,我只是希望后来的人把我和他之间,有个比较罢了。

盛世繁华

我们最后,说一说,大唐。

没有大唐的风气,是产生不出李白,杜甫,甚至是杨炯的。

在杨炯的时代,我们的玄奘刚刚经过西域三十六国,去遥远的印度,在戒日王手里,取到了大乘佛经。

在那个时代,李白刚刚在大唐的最西边出生,虽然生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内,但是无可否认,他是我们民族诗歌的骄傲,我们的月亮,没有李白,不知道会黯淡上多少分。并且他还会剑术,“十步杀一人”,不仅仅是诗,还是那个时代尚武的号角。

唐和这个时代的气质,是落日下,一剑一酒一歌。

在杨炯之前,有薛仁贵,在他之后,有高仙芝,有哥舒翰,在他们手上,率军奔袭成了一件艺术品,他们翻过帕米尔高原,也穿过漠北的苦寒之地,连后来“一人灭一国”的神话,也不过是用借来的区区几千士兵,顺手灭掉了最强大的中天竺国罢了,而这样的功绩,回国之后,只是升官半级而已。

我们的先辈,那时候,尚武却不滥用武力,文明却不因文明而软弱,大唐在西域,大唐在南诏,大唐甚至还在贝加尔湖,只是这一切,后来都毁在一个叫安禄山的胖子手里,然后经过了之后的一千多年,我们慢慢磨掉了那股子唐代的精神气。

杨炯看到的,是一个尚武崇文,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的皇帝,被尊称为天可汗,伴随着轰轰烈烈铁蹄声的,是一个时代的气韵。

这样的时代,这样昂扬进取的时代,又怎么能不让人心驰神往?

文/扒拉文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韩... 我们和韩国曾经也是很长时间没有什么交流,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交流也在慢慢增...
原创 诸... 也许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是某位谋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却...
原创 清... 今天与大家分享:清朝中期名臣朱轼的故事,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特别是当皇帝到他家吃饭时,他只用简单的工...
原创 1... 1945年4月25日,全世界1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家会议,签署通过了《联合国宪...
原创 1... 1932年秋的一天,驻南京国民党宪兵第一团团长彭善后,忽然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彭善后看完密电之后...
王近山扬言要抓五千美军俘虏,韩... 抗美援朝战争中,王近山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他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
原创 一... 现在的抗日神剧其中的很多地方真的是夸大的让人不能相信。但是在我军的抗战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位老英雄。...
原创 南... 张俊和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并列中兴四将,但是在岳飞的墓前却跪着张俊。这位本来算得上功臣的人怎么会...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有限责任公... 隋朝承北周统一北方之余威,终结了南北朝旷日持久的对峙格局。唐朝绵延近三百年,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兴起...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里,众多人物的死亡时间与原因都是和历史对不上号的,其中原因很多,待我细细讲来。 第一种...
原创 中... 历史总以一种难以改变的,如同陀螺式的向前运动,并在这种运动中让每个王朝都在相应的定律产生、发展、强盛...
原创 1... 前言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名为《难忘的泼水节》,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周恩来总...
巴拿马运河:历史不容抹去(三)... 新华社巴拿马城12月26日电 “不做美国殖民地,运河是我们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不属于任何别的国...
原创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伯乐赏识千里马的故事,像是西周时期,钓鱼的姜子牙被文王赏识,委以重任。全国解放...
原创 毛... 毛主席提出过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口号,叫“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口号,他做...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元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元,是一枚承载着丰富历史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的银元,它不仅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
湖北省博物馆将“上新” 展陈文... 武汉12月26日电 (记者 梁婷)湖北省博物馆即将“上新”,媒体记者26日进行集中探访获悉,湖北历史...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手稿文献展在... 今年适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上海社科大师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传承和弘扬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原创 越... 越南的北部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纳入中国版图。就民族来说,越南的主要民族京族,就是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
原创 赵... 《——【·前言·】——》 宋高宗赵构,退位后过得相当滋润——每月生活费高达4万贯,足以让他过上无忧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