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纵观全球,能在底蕴之上超越我国的几乎没有,就拿四大文明古国来说,只有我们传承到了今天,这就是一种无法被掩盖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华文化中,洋溢着很多“特色”,可不是外国人一时半会能弄懂的,就拿语言来说,除了标准的普通话外,各个地方有会有自己的方言,别说外国人搞不明白,同为中国人的我们也无法听得懂所有地方的方言,不是吗?
除了方言之外,中国人的姓名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最早应起源于部落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主要作用是方便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及便于后辈们的通婚。
很显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不过最早的姓和氏是分开的,正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也就是说,氏其实是姓的分支。
不过到了秦汉之后,姓氏便逐渐合为一体了,演变到今天,我们还在用的便只有姓了,姓氏能传承数千年沿用至今,早已经被深深刻上了历史的痕迹。
而几乎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一段可以追溯的历史故事,那么您知道您的姓氏背后的故事吗?
我们从小到大,或许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在小的时候,周边伙伴们的姓虽然不同,但就那么几个,长大点之后发现,身边小伙伴们的姓开始多了起来,而到了大学之后,朋友的姓已经五花八门了……
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姓边,着实令我惊诧了很久,后来甚至还听到了毒、药、卡、叫、爱、干等等的姓氏,当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而我们本篇要说的是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爨,能读出来的人不多,从头到尾一共有30笔。
有人认为,百家姓顾名思义其中就包含了一百个姓氏,不然怎么会叫百家姓呢?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古人所称的“百”,一般来说,都是虚指,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而中国的姓氏也决然不止100个那么少。
而我们要了解姓氏文化,自然可以参阅众所周知的《百家姓》。
在百家姓中最初的版本里,包含了411个姓氏,后来又增补到了504个,这其中又有单姓和复姓之分,不过比较下来,还是单姓的占据了大多数
只是《百家姓》属于初级读物,它所收录的中华姓氏中极其少的一部分,要说权威和全面,还得看《中国姓氏大辞典》。
根据这本书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姓氏中常用的单姓大概有6900多个,这还没有包括不太常见的单姓和复姓。
至于说古今各民族用到的复姓有多少个,这个其实也很难统计,但复姓绝对不单单是两个字的才算复姓,古今各民族所用的姓氏字数未必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甚至十个字的都有。
《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对此也有记载,其中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不过这些多字姓氏,基本都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当然单字的姓氏也有很多令人眼花的存在,不仅结构和笔画复杂,甚至读音都令人一头雾水,而爨就是其中之一。
爨,音同“窜”,属于汉语二级通用字,属于会意字,部首为火,结构为上中下。
既然是会意字,我们自然能从这个字上感受到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古人生火做饭的场景。
爨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古字形上部模拟的是双手拿着甑(古代蒸食物用的器具),中间则是烧柴使用的灶口,下面则表示双手将柴火送入灶口。
很显然,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指烧火做饭,所以,与其意思接近的食物都可以称之为“爨”,比如说古人讲厨房称之为爨室,将煮饭的大锅叫做爨镬(音同货)。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爨也成为了姓氏。
虽然做为姓氏时属于生僻姓氏,但其实它的来历一点都不普通,该姓氏可以追溯至河东大姓班氏家族,与班超、班固源出同族。
在东汉末年时,班氏的一支支脉受到赏赐,被封于爨地(今山西忻州),当时流行以封地之名为姓氏,久而久之,在爨地生活的班氏便开始以爨为姓氏。
在历史的源远流长中,爨姓也出现了一些名留史册的人,比如说爨习,他曾为南中地区的县令,后来刘备入主益州而归顺,他妻子的侄儿则是蜀汉名臣李恢。
在爨习的领导下,爨氏一族在当地开枝散叶,广结姻亲,逐渐成为了南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姓,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爨姓将家族势力继续发扬壮大,遍布了云南各郡县,甚至还建立了自己家族的独立政权,史称爨氏据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命大军入滇,爨氏之人也被分化,逐渐散居于全国各地。
不过这姓氏着实太过复杂,既然如此,自然就需要简化,而早在“西爨白蛮”大理段氏统治云南时期,就有一些爨氏之人将姓氏改为了“寸”。
还别说,这简化的程度还真够彻底,直接将30笔画的字,简化为了3笔,只是这一简化却失去了原本爨字的内涵,终究没能被大部分的爨氏之人所接受。
既然如此,那么就得另辟蹊径,那么爨姓还能简化成什么?
是炊。
至于说简化成这一姓氏,可是有着依据的,《左传·宣十五年》中有云:析骸以爨。注:爨,炊也。
这也就是说,在古语中爨与炊本就是同意,所以简化成炊到也合情合理,毕竟相比较爨来说,炊要更好写。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爨姓人都乐意使用简化的姓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爨姓之人一直沿用本字。
这也是我们现在既能看到爨姓,又能看到炊姓,还有些人,书面上所写的是爨,而在非正式场合则更乐意写炊的原因所在了。
不过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姓氏的文化,自然也是为了方便我们后人,如果姓氏的笔画太多,我们自然可以为孩子取一些笔画少的字来做名字,这样也更能让孩子轻松不是?
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长到是很中意笔画繁多的名字,比如说有孩子的名字就叫做:
爨懿曦。
我们如果用姓名工具查一下,还别说,重名率却是很低,全国也仅仅只有三人,但让人想不通的是,竟然还能重名。
只是不知道在小学的时候,当其他孩子写好试卷时,爨懿曦有没有写好自己的名字……
参考文献:《姓氏大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