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话题的人物,他从草根出身,却问鼎了皇帝宝座,没有两把刷子,着实很难完成这一壮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朱元璋在少年时代就吃了不少苦,这也使得他即便当了皇帝之后,也有很浓重的“小农”思想,对长子无与伦比的爱便是其中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朱元璋的长子是朱标,自始至终他都把朱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朱元璋称王的时候,立即把朱标立为了世子,朱元璋称帝的时候,立即又把朱标立为了皇太子,根本没有丝毫的犹豫。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有26个儿子,这样一来,其他的儿子只能望“标”兴叹,还别说,朱标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弟真没有人敢觊觎皇位,即便朱棣也只能在朱标面前当个乖乖小弟。
朱标也确实很有能力,是朱元璋治理天下的好帮手,此外他对弟弟们也很好,对臣子也是费尽心思的维护,朱元璋唱黑脸,朱标唱红脸,两人一个配合,让朱标的地位根深蒂固,无人能撼动。
只是可惜,朱标短命,比朱元璋走得还早,年仅37岁便一命呜呼,让朱元璋伤感不已,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老朱家的江山总有人接手。
朱元璋最终抛开了亲儿子们,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顺带着把对朱标的爱都给了朱允炆。
朱标当皇帝没人有意见,但是朱允炆当皇帝,他的那些叔叔们便很不服气,只是碍着朱元璋的威严没人敢说。
可朱允炆实在不争气,结果被朱棣给抢了皇位,而继位之后的朱棣同样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而他的儿子朱高煦和孙子朱瞻基也上演了一幕争位大戏。
可在瞻基回京登基的路上却凭空消失了,等到朱高煦反应过来,他已经在北京登基了,这件事六百年来始终无人能解。
永乐二年,篡位登基的朱棣,在朝堂之上扔出了一个很容易掉脑袋的爆炸性问题:
应当立谁当太子?
朱棣之所以会抛出这个问题,让大臣们来讨论,这是因为他打心底瞧不起自己的长子朱高炽,更偏向于与自己相像的次子朱高煦。
可自古以来,长幼有序,要想着跨过长子而扶立幼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玩不好,江山都有倾覆的危险,历史上已经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作为一个篡位者,朱棣心知肚明。
所以,他要将这个问题光明正大化,以求用朝堂大臣的力量,达成自己废长立幼的小心思。
历来的政治中都不缺察言观色的能人,望穿了朱棣的心思之后,便蹦出来一大群拥立朱高煦的投机分子,他们以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为切入点,以求能单车变跑车。
朱棣内心大喜的同时,兵部尚书金忠却泼了一盆冷水,直言太子还是立长子好。
迟疑的朱棣又召来解晋询问意见,解晋自然明白兹事体大,他不动声色地说: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在朱棣陷入思考之后,解晋接着又说了三个字:
好圣孙。
解晋所指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他是朱棣最喜欢的长孙,也正是这三个字,让朱棣下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登基称帝,可即位之后,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却一日不如一日,这又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他打算效仿朱棣,从侄子朱瞻基的手中抢到皇位。
而让朱高煦欣喜的是,在朱高炽病重时,朱瞻基却远在南京,于是他便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经之路上布下天罗地网。
在交通极其不发达的古代,要想着进行长途跋涉,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只有官道和水路可行。
至于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中穿行,那几乎是自寻死路。
朱瞻基要从南京返回北京,在当时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要命是,返回的途中要经过山东地区,而此地正是朱高煦的封地。
这对于朱高煦来说,是个天赐良机。
只要在路上解决掉了朱瞻基,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他便能坐上梦寐以求的皇帝之位。
在朱高煦看来,中途拦截朱瞻基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水路行船极为显眼,想不暴露都难,而官道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当时路上人烟稀少,有一群人骑马驰骋,那动静也小不到哪里去。
在分析了朱瞻基所有返程的可能之后,朱高煦动用早年自己在军中的人脉,开始支开大网,就等朱瞻基自投罗网了。
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朱高煦确实在路上截到了从南京返京的队伍,但这群人里根本没有朱瞻基,而他布下的天罗地网,唯独让朱瞻基成了落网之鱼。
所有设伏的地方都没有发现朱瞻基的踪迹,好似他凭空消失了一般。
人会凭空消失吗?
当然不会,那么朱瞻基去哪了,他又怎么完成在天罗地网中成功返京的,这一直是个谜团,至今没有答案。
不过有些人认为,当时地广人稀,朱瞻基完全可以不走大路,专门在荒野中穿梭,昼伏夜出避开伏兵而赶路。
想想,也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完全行不通,因为时间十分紧迫,五月二十八日朱瞻基接到病重的消息,六月三日便在良乡接受诏书,这几天时间他走的距离证明,他一直在昼夜不停地赶路。
所以,朱瞻基凭空消失之谜,连朱高煦都没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传来了朱瞻基在良乡接受遗诏入宫发丧的消息。
此时的朱高煦只能干瞪眼,等待着新君即位后对他的处罚,毕竟木已成舟,他已无力扭转乾坤。
不可思议之下,或许蕴藏着巨大的阴谋。
而最能令众人信服的猜想便是,在朱高炽病重时,他就已经料到朱高煦必反,所以便公开安排朱瞻基以南京地震和打算迁回南京为由,让朱瞻基巡视南京。
其实这只是一个幌子,巡视的队伍确实去了南京,但朱瞻基并没有跟随,去的仅仅只是一个“替身”。
真正的朱瞻基则一直呆在良乡等着朱高煦主动露出狐狸尾巴,进而抓住其谋反的罪证,然后一网将他的势力打尽,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这种推断也能解释为何朱高煦拦下的队伍中并没有朱瞻基的身影,朱瞻基是个极其有智慧的帝王,他能想到这点,并不足为奇,要不然朱棣怎么会因为他的缘故,将皇位传给又胖又有病的朱高炽?
至于真实的历史是不是如此,已经找寻不到答案了,不过往往不可能确实最有可能的真实,毕竟人总会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