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热到什么程度?乾隆如何度过的?
迪丽瓦拉
2025-06-23 22:02:40
0

人类需要面对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热灾”,简言之就是由于天气太热造成的灾害。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当时的高温至今都没打破。

乾隆八年夏天到底有多热

当时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北京用“拉姆温度表”对当时北京的气温进行测量记录,在宋君荣给朋友的信中说道“在北京生活的老人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温”。

经过中国国家气象局古代气候研究室对宋君荣的测量数据进行换算,得出结果:乾隆八年七月,北京城的平均气温达到40度,单日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25日,最高气温达到44.4度。

为了有直观的感受,对比当前的高温规定,目前我国规定“温度超过40度不能从事露天作业”,当温度超过40度后,每升高1度,对人造成的负担都是巨大的。

乾隆八年“热灾”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据统计,关于乾隆八年极端高温现象的记载有超过五十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多个地方。

在《高邑县志》中记载“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也就是说,在中午的时候,由于高温,铅锡都已经失去原有的硬度,出现软化现象,因缺水而渴死的人非常多。

在《浮山县志》中记载“浮人在中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也就是说,当时浮山县人当日中午还在做贸易,有人因为气温太高而热死的。

除了以上两地县志之外,还有多处县志都有极端高温情况的记载。在宋君荣的信中看到触目惊心的数字,从7月14日到25日的十余天时间里,北京城中就热死了1.1万人。

历史上的热灾

按照各类灾害出现的次数来计算,热灾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与“霜灾”概率基本持平,均保持在百分之一左右。

在史料中有记载的极端高温天气也有不少,比如公元798年,唐朝贞元十四年,《旧唐书》记载“夏,热甚”,这年热灾也导致出现旱灾,粟麦干枯没有收成。

再比如公元996年,史书记载“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公元1004年,四月的气温已经像是进入“隆暑”,六月时已经出现渴死人的现象。

在公元1214年,南宋宁宗时期,发生前所未有的高温天气,《宋史》记载,当时草木干枯,井泉都干涸无水。当时遭遇热灾的范围也很大,涉及到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南等地方。

乾隆皇帝应对“热灾”的措施

古代如果民间出现灾难,百姓经常会归咎于上天降下的示警信息,因此在大灾大难面前,皇帝历来都会发布“罪己诏”,这次的热灾也不例外,乾隆皇帝向大清臣民颁发“罪己诏”。

这份诏书被详细记载在《清高宗实录》中,大意是乾隆皇帝向上天检讨自己的施政过失,同时请求上天和大清百姓的理解原谅。罪己诏的最大作用是抚慰民心,因为天灾很容易导致民间暴动慌乱。

乾隆皇帝也不能只在口头上认错,在实际行动上也积极帮助百姓应对热灾。在连续的高温天气之后,受热灾地区很快就出现旱灾,导致百姓颗粒无收。

根据《清史稿》记载“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直隶旱灾”,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调拨粮食分发到灾民手中进行赈灾,虽然乾隆皇帝的爱民之心很浓,但赈灾粮经过层层克扣,到百姓手中的实际上已经很少了。

百姓除了要忍受天灾之外,还要忍受人祸,因为有很多的不法商人借机囤积饮水,高价售出。其实这样的商人、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早已出现。

在之前的旱灾中,有这样的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因为干旱导致对百姓水的需求非常大,商人借机蓄水涨价,导致百姓连水都喝不起,最后“渴死者其众”。

其中也有商业专门囤积粮食,趁机大赚一笔,幸亏乾隆皇帝有意控制粮食价格,在此次热灾中粮食的价格倒是基本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乾隆皇帝如何消暑

在暑热难耐的日子里,乾隆皇帝提笔写诗一首,诗名为《热》,内容是“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在诗中乾隆皇帝表达了自己忧民爱民的好皇帝形象,虽然自己身处在有冰盘的凉爽环境中,但是心中忧虑百姓仍在热灾中煎熬。

乾隆皇帝作为大清权力最高的统治者,享受的待遇自然也是最好的,面对酷热的天气,乾隆皇帝不会受热,因为他可以享受避暑降温神器--冰箱。

冰箱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皇室宗族、王公大臣以及富商大贾家中的必备物品,在炎热的夏季能够给尊贵的主人带来些许凉爽。

古代的冰箱当然不同于今日,古代冰箱主要是用冰块来作为降温原料,因此制造存储冰块的技术就成为关键。

关于储存冰块的技术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中记载周王室已经专门设置一个叫“冰政”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夏天有冰块可以使用。当时的冰块全部都是在冬天自然采集,然后存储起来的。

在明清时期,古人已经开始利用低温制造冰块,储存的冰块也往往具有规则的形状。这些冰块一般都存储在地下,也就有了冰窖的说法。

在清朝的皇家,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制成箱子形状,箱子内部装上冰块,通过融化冰块来降低室内温度,旁边有侍女不停地轻轻扇风。同时还可以在冰块旁边放上水果,在不少的宫廷剧中都有这样的场景。

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天灾,百姓永远是最受苦的群体,皇帝以及富贵人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缓解灾难,只有老百姓死路一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们的1945 | 冯强:“最... “本月七日夜十时,日本在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冯治安部队进攻,要求冯部退至长辛店,因冯部不允,发生冲突,...
原创 曹... 在古代的燕辽地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凡城。凡城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自古以来以险要的地势著称,...
原创 《... 在金庸的经典巨著《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一度曾言:“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作为一...
博罗:大榕树见证峥嵘岁月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博罗县的老城,革命遗址有迹可循。在原老...
原创 司... 在《三国演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卷中,司马懿的形象以其超凡的智慧与深沉的个性,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忽...
原创 进... 俄国的海洋之梦,最早始于彼得一世的统治时期。在那个时代,俄国还只是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小国。尽管在16世...
原创 千... 杜甫在其诗《北征》中,深情赞美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才,称其“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这句诗出自一...
原创 若... 各位亲爱的读者,感谢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在继续阅读之前,请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你就能第一时...
原创 清... 根据清水英男的回忆,这位曾作为见证者的老人揭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事实,那就是日本如今的医学技术之所以如...
原创 甘...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名为 “非洲十年” 的用户近来热度居高不下。 他发布的视频,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
原创 台... 前不久,台湾地区举行了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赖清德亲自前往凤山校地进行校阅演讲,并再次提...
原创 从...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打小听到 “一毛不拔” 这词,就觉得准是说那种抠门到极致的人?课本里、生活中,这词...
原创 周... 周恩来总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培养了众多军事才俊,其中不少人最终走上了不...
原创 宋... 1980年6月25日,中央作出决定,成立专门的元帅传记编写小组,旨在为新中国开国元帅们编写详细的个人...
原创 刘... 解放战争的胜利虽然最终在1949年初得以决出,但真正的转折点要追溯到1947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
原创 左...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尤其是晚清的历史,许多读者都非常熟悉。晚清时期有不少...
原创 蒋... 大家都熟知,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执掌校长一职长达24年,这个角色对他极为重要。学生们习惯称他为“老校长”...
原创 刘... 关云长在华容道义释曹孟德,成为千古佳话。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曹操得以保...
原创 诸... 在三国乱世中,魏延这一英雄人物的崛起,无疑让人铭记。作为蜀汉的名将,他的智勇双全令世人称道。然而,在...
原创 6... 近代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构成了一段错综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沙俄和英国扮演了至关重要...